豆豉炒辣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三章 備蝗之論,晉塢,豆豉炒辣椒,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蝗災者,天也。”卞壼小心翼翼地進言:“面對天災,我們只能內修道德,然後盡力開倉賑災而已。至於滅蝗,乃是逆天之舉,徒耗資費。不如將所用財物,全面用來從江淮購糧,以資百姓。”

卞壼的這種說法,是儒家的常見論調,因為天災在儒生看來,正是上天示警。卞壼厭惡談論上天鬼神之事,也不信什麼蝗蟲是蝗神的說法,但是對於蝗災的辦法,卻還是救一個百姓算一個百姓,隨後等著上天回心轉意。

“開倉?”溫嶠在旁冷笑一聲:“以我的計算,倉中存糧,足以支新軍半年。待刈麥完畢,收穫的糧食又足以支撐新軍半年。也就是說,現在的庫存,勉強夠軍隊自己撐到明年而已,可沒法供給百姓。至於財物,靠我們那些庫存,又可以換來多少糧食?救活多少百姓?”

卞壼反駁說:“但也不能見死不救……”

“你能憑空變出糧食麼?變不出來的話,倒不如將財物散盡,激勵全軍將士出箕關,到平陽去劫掠與搶割麥子。若依此計,既可以削弱劉聰,又可以換來糧食,說不定就可以補充上糧食的缺口。”

溫嶠這種辦法算是以鄰為壑了,不過也還有些可行性。畢竟正是刈麥時節,若是冒險出擊劉聰的領地,說不定能夠搶回一些麥子。

至於為何不去搶劉曜和石勒呢?劉曜治下正在遭災,而石勒又路途遙遠,所以不在考慮之內。

“是何毒計?”聽到劫掠二字,卞壼捏緊了拳頭:“若是那樣,我們豈不是得罪了平陽的百姓?將來又怎麼能在平陽立足?”

“自身尚且不保,如何保民?桓刺史能夠救司州一地就行了,如何要管其他地方的百姓?”

卞壼和溫嶠的鬥嘴桓景實在是聽厭了。卞壼的對策顯然是無奈之舉,而溫嶠的對策看似更為實際,但犧牲的卻是長遠的名聲。但不管兩人怎麼爭辯,在桓景看來,坦率地說,這兩個方案都是在向蝗災投降。

“夠了!”他將几案狠狠一拍,眾人旋即安靜下來:“蝗災必須防住,也能夠防住!”

眾人目光彙集在桓景身上,目光中有遲疑、驚訝、質問等各種情緒,桓景不禁面紅耳熱。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已經成型的蝗災,是沒法控制的。如今這些下屬看自己,簡直如看神仙一般。

能多大程度防住蝗災,他其實自己心裡也沒有數。畢竟這個時空,連殺蟲劑也沒有,對於農事,自己不見得比這個時代的老農熟悉多少。

但桓景心中還是有個可以借鑑的例子。他依稀記得從前看過唐代姚崇治蝗的案例,也就是說,在沒有殺蟲劑的中古,僅僅靠著土方法,是可以壓制住蝗災的。

正面和蝗災抗衡雖然風險極大。但一旦成功,利益極大,損失極低。如果蝗災中只有自己倖免了,那麼等到明年,四周的勢力必然因為缺糧和陷入動盪。而反觀自己的軍隊,休整了一年,則可乘勢出擊,而並無後患。

在四面受敵的中原,只有利用這個機會,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擴張。

而且,自己真的一點數都沒有麼?相比鄰居們,自己治下的識字率是最高的,而且軍府和保甲制度剛剛推行下去不久,百姓也可以按照軍事化的效率迅速組織起來。自己並非毫無勝算——

何況還有那個大殺器。

“葛洪,張華遺書之中,可有記載治蝗之法?”

作為一個對政治毫無常識的道人,葛洪對於自己被召來議事是懵的。但一番討論聽下來,至少在這個話題上,這些長史、主簿、將校們,似乎對於農事並無概念。於是,他也有了發言的信心:

“刺史,張華遺書中確有記載。”

“卻是如何?”桓景鬆了口氣,至少有了可行的方法,就看自己有沒這個資本去執行了。

“其一、蝗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晉塢

豆豉炒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