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見春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8章 我怎麼有種被拍賣的感覺,大明皇長孫!,執筆見春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江南地主豪強,還有忠於元朝的孤臣都遷到鳳陽。

使其遠離家鄉,沒有根基,方便控制之餘,還可以開發開發鳳陽老家。

其中一些較為大頭的,還被遷移到南京在,就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活,美其名曰:以壯京畿。

便就是這般剛柔並濟的手段,才能奠下明朝將近三百年的國祚。

不然大明中後期的那些奇葩皇帝,早把大明給完犢子了。

後面朱棣三次親征,搞得大明一窮二白,也是因為地主階級的擁護,才沒有動搖到統治的根基。

袁知縣,便就是這地主階級中的一員,所以他對於朝廷,尤其是朱元璋那是極度的擁護。

河南這邊賑災,可是實實在在出了不少的錢糧。

聞言,袁知縣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回答,而是沉吟過後,這才說道:“長孫殿下能夠來我們汝陽,是對汝陽的重視。”

“既然長孫殿下來了,那我們汝陽也得拿出誠意方可。”

下方的縣丞聞言,面色有些憂愁的回道:“可是大人,今日殿下並未回應,而是交代明日再看,這其中是不是殿下對我們有什麼看法呀。”

袁知縣搖搖頭,道:“不要肆意去猜測長孫殿下的想法,本官聽說,陛下已經定下,將於九月舉行冊封太孫事宜,長孫殿下此刻前來,定然就是為了處置瘟疫此事。”

朱雄英的存在,就算是朝廷重臣,幾乎都不知道,就連皇宮裡,若不是老一輩的,也不清楚。

所以袁知縣下意識的以為,就是朱允炆。

在袁知縣說完後,數位官員紛紛點頭贊同,典吏則開口道:“知縣大人,長孫殿下駕臨,我等如何也得組織縣內的大戶們,共同表達出誠意吧。”

袁知縣不言,其他官員紛紛出聲贊同。

典吏作為知縣屬官,像是這種知縣不方面開口的話,自然要效勞一番。

顯然這個典吏還是很懂味的,袁知縣也投去讚許的目光。

這體現的誠意,在袁知縣看來,自然是越大越好。

這可是不久後的太孫殿下,大明未來的皇帝陛下,若是能夠有幸讓其對自己對上幾分好的印象,還愁以後官路不同。

在袁知縣看來,長孫殿下的到來,簡直就是自己這一生中最大的機遇。

所以昨天長孫殿下剛到的時候,就忍不住想要拜訪。

現在想起來,是自己有些孟浪了。

不過殿下既然沒有明確拒絕,那肯定就有戲,且看這情況,長孫殿下應該不止待上一兩日。

“大人,這誠意,大概在一個什麼範疇之內呢。”

主簿有些遲疑的問道。

能夠幹到主簿,他自然是有足夠的情商。

主簿並非汝陽本地人,在這裡沒什麼根基,不過也幹了七年多了。

和袁知縣的舉薦不同,主簿是透過舉薦和科舉外,由國子監選拔為官。

屬於學院提拔。

舉薦,科舉,國子監,這也是目前大明當官的三個途徑。

且主簿的出身,不算富裕,其父母曾經更是佃農出身。

佃農,在元朝的時候,曾經算是和地主為依附關係,更是主僕,元朝律法規定,佃農要對地主向主僕之禮。

這跟奴隸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朱元璋建國大明後,下詔規定:“佃見田主,不論齒序,並如少事長之禮。若在親屬、不拘主佃,則以親屬禮行之”。

佃農與地主從元朝的主僕關係,到了明朝成為少長關係,地位提高了不少。

更難得可貴的是,因為元末延綿的戰爭,以至於民不聊生,甚至很多老百姓逃荒時乾脆賣身為奴。

對此朱元璋下詔:“凡戰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巫女之盲眼太子妃

風清雪

穿越之我在綜影當特工

燕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