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見春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八章 朱英的錦囊妙計,大明皇長孫!,執筆見春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大地,災荒不斷,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的懲罰。”
朱英聞言,猶豫了一下,微微沉默過後,坦然說道:“其實就大明的糧食而言,面對各種災情,在糧食總數上還是夠用的。”
“若是上下一心,共度難關,也不見得會有如此多流民出現。”
朱元璋點頭道:“這倒是實話,只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哪家會願意把糧食拿出來分給別人。”
“其實,倒也不是沒有辦法可想。”朱英神色平靜的說道。
朱元璋眼睛一亮,忙問道:“大孫有可法子,給咱說來聽聽。”
他並未指望大孫真的能想出什麼好的法子來。
不過在朱元璋的心中,大孫是日後的大明皇帝,對於處理災荒的學習,自然極為重要。
流落在外這麼多年,朱元璋也不知道大孫如今的才華如何。
這次過來,也存在著考校摸底的意思。
“以工代賑,老爺子應該很清楚吧。”朱英問道。
朱元璋微微皺眉道:“這個咱自然清楚。”
就在昨日早朝,他還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下令召集三千民夫去挖大孫的陵墓呢。
只是大孫的這話,讓他不是很滿意,這法子自古就有,終究是大明官府承擔,意義不大。
“清楚就好,我說的法子,便是這以工代賑的變法。”
“自古以來,以工代賑,便是由官府招募,換個角度去想,實則民間鄉紳,勳貴去以工代賑會如何。”朱英緩緩說道。
朱元璋眉頭皺得更為厲害了,因為他並未聽懂。
朱英的話,在朱元璋聽來其實跟徭役是沒有區別的。
像是鄉間小路,一般都是在農閒的時候,由鄉長帶領村民修建,便也是這個道理。
朱英見此,思索了一下,再次解釋道;“大明的官道,驛站,每年都需要不少經費的修繕。”
“假若把這修繕的活,交由給鄉紳勳貴,而後每年分批由官府返還,老爺子你覺得那些鄉紳,勳貴是否同意。”
朱元璋心思聰慧,卻也不解的問道:“這等好事,自當同意,可這般說來,終究還是官府出利,與現在有何區別。”
朱英無語,老爺子看來對於商業,果真是不太精通,話都說到這裡了,還沒體會其中意思。
“老爺子,大明可不缺銀子,缺的是糧食。”
“這些鄉紳勳貴組成的團體,官府的活包給他們,他們總要找人做吧,找人做,那就得出糧食啊。”
“官府給的銀子,他們出的糧食。這般換算下來,便是相當於官府花銀子,買了糧食,還把事情給做了。”
“官府出了銀子,鄉紳勳貴們出了糧食,百姓有了活路,這事,不就給解決了麼。”
一席話,頓時讓朱元璋如同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他在心中迅速思索此對策的可行性,越是琢磨,越是覺得是錦囊妙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