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3章 膛線和米涅彈,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了大員後,不可一世的史維格發現這邊有燧發槍,比他們歐洲的火繩槍還要厲害,頓時深受打擊。
但趙大山還是誠肯的留下他,為大員打造魯密銃。
這些年丁毅一直要求各地的工匠們想辦法在槍管中劃出膛線,但都沒有進展。
濟州那邊主要精力在造船上,大員的精力在蒸汽機上,只有旅順用心在想辦法,但旅順大都是本地工匠。
史維格的家族曾經是鐘錶匠,大員像他這樣出身歐洲的工匠有十幾個。
他向趙大山要求,把這些人都集合起來,歸他使用。
很快,半年不到,史維格和這些歐洲的工匠們,想到了幾種拉膛線的辦法。
第一種是‘刮刀法’。
用一根比槍管內徑略紉的鋼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個槽,安裝一塊硬質合金鋼片,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一定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並可調節凸起高度。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回拉動數十次,就切副出一條陰膛線,然後調節位置再切刮下一條。這種方法切奇數或偶數的膛線一般用單刮刀,切偶數的膛線可以用雙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對的位置安裝單刮刀,雙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條膛線。
第二種是‘鉤刀拉削法’。
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桿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透過調節拉桿層部的螺絲來調節。每拉動透過槍管一次,拉桿移動幾微米,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陰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後,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早期的線膛槍拉一條陰膛線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陰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早期美洲殖民者製造膛線就採用了鉤刀拉削法,其採用的工具是很簡單的手動木質機械,殖民者自己就能製造。
但這兩種的效率都比較低,且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者。
第二種在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爭搶美州殖民時,就已經有人在用,主要造的線膛槍,和歐洲這會的黃輪槍一樣,都是貴族的玩具,打野用的。
想在丁毅數以十萬計的部隊中推行這樣的線膛槍,僅劃膛線能把他們所有的工匠給累死。
趙大山當然看到了憋端,當時丁毅已經在大同,趙大山決定,把所有參與的歐洲工匠,送到了旅順。
李忠義這邊的漢人工匠和他們歐洲工匠一起研究破解這個難題。
漢人工匠們缺少的就是經驗和見識。
在看到了如何劃出膛線後,旅順的工匠們和史維格等一起研究。
終於,在今年初,發明了‘組合環形刀拉削法’。
所謂‘組合環形刀拉削法’,就是在一根拉桿上固定25至30個硬質合金鋼環,每個鋼環之間的距離相等,每個鋼環上加工有與陰膛線數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纏角與下一個環上的切刀相連,從頭連到尾部即可視為一條螺形線。
每一個環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於前一個環,形成一組系列切刀,所開的槽具有穩定的寬度,深度和間隔,這種組合環形拉削刀透過槍膛—次.則可切削出全部的陰膛線,縮短工作時間,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當然,還有更先進的‘頂錐(或膛線衝子)擠je法’‘冷精鍛法’現在這個時代都無法實現。
目前來看,旅順發明的‘組合環形刀拉削法’,拉一次就能切出全部的陰膛線,效率遠遠超過前兩種,已經可以批次使用在丁毅的幾十萬大軍上面。
而史維格很快就看到了線膛槍的弊端,裝彈太慢,不能批次裝備。
他提醒歡天喜地的丁毅,王爺的燧發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可以打出四排輪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