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5章 他們的好日子到頭了,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晚,丁毅沒進大同,以有剌客不安全的理由,駐守城外。
但他派大量兵馬進入大同,先替換城防,並且原大同兵馬驅趕到兵營,斥令他們呆在營中不要出來,等候命令。
不多時,剌客被帶到丁毅營中。
“情報司葛洪山拜見丁大人。”剌客納頭就拜。
“哈哈哈,你起來,給我說說,大同現在什麼情況。”
“卑職先從大同城牆開始說吧。”葛洪山笑道。
大同城的城牆,在戰國趙武靈王時設郡建城開始,此後無論何朝何代,大同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據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北魏時期,自拓跋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平城,開始了聲勢浩大的京畿建設,這是大同城首次大規模修建。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徐達督率軍民在遼、金、元土城的基礎上“增築”大同城,
呈方形,周圍13裡,高4丈2尺,包磚,設四門大同鎮城的規制便於此奠定,形成世人所見的大同鎮城,這是大同城第二次大規模修建。
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巡撫年富首於城北築起一座小城,名曰操場城,即北關。
天順年間(1457——1464年),巡撫韓雍續築東小城、南小城,周長各為2.5公里,即東關和南關;分別在城東和城西修築聚落、高山二堡。
宏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在城東和城西復加擴充套件,並建門樓。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俺答以數萬騎入犯,鑑於大同地區的緊張局勢,明王朝又一次不得不破費巨資,大興土木,以加強大同鎮的防務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巡撫李文進增高南小城2.6米。
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巡撫劉應箕將城牆增高3.3米,增厚2.6米,“石砌磚包”,並建起四座門樓。
所以到了此時,這大同城一共有四座主門,東南西北各一座,分別為和陽門、永泰門、清遠門、武定門,為保證交通便利,每個主門分設兩個小門,城門共計十二座,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
這麼多城門的大同城,比京師還要誇張,出入十分方便,也是來往關內外通商重鎮,每天都有無數商人進出大同。
王樸在時,規定東門進,北門出,每輛大車不管是什麼東西,只按車的大小,收銀五十兩到一百兩不等,一年賺錢以十萬計,守城門的官兵更是富的流油,大夥都搶著要來。
葛洪山先說大同城牆,其實就是先說大同的錢。
聽他這一說,大夥就知道,王樸真特娘有錢。
但是跟著他的兵,真特娘不敢打。
“經過這麼多次修建,擴建,大同城現在全城周長近二十里,牆高十五米四,厚五米一。”
“這城有點大啊。”嚴雄和方多臺紛紛驚歎。
大同不但是邊關重鎮,更是這邊數府中商業最發達,商人來往最多的地方之一,所以城池是越建越大。
此時不後世道路發達,大同建官道大路之上,出關唯一的官道大路就從大同穿過。
你普通人想通關,可以到處走,如果經商,運著大車,必須要走大同。
在大同南有兩條官道,一條往大同,一條往玉林,你不走大同也可以,多走幾十里路而已,到了那邊出關,一樣要交錢,還不如走大同,且這邊人氣興旺,商賈雲集。
大同鎮現在還有兵馬大概三萬多,實際大部份都是老弱病殘,因為主力精銳和家丁,要麼陷在松錦之戰,要麼已經被丁毅收編。
“姜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