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0章 大哥,你往榆林跑呀,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和尹爾登玩追逐遊戲時,另兩路清兵主力已殺入明國腹地。
明朝當時關內外並建昌平、保定兩總督,又有永平、順天、保定、密雲、天津五巡撫。山海、薊鎮、中協、西協、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總兵,守軍可謂星羅棋佈,無地不防,但多無戰心,且事權反不一。
警報一到,崇禎急徵諸鎮入援,各鎮卻都按兵不動,清兵如無之境,分道南向,河間以南多失守。
所謂屋漏偏運連雨天,崇禎已經被滿清擾的心力憔悴,突然又傳來農民軍聲勢大振。
崇禎十五年(1642)閏十一月十四日李自成率諸將,連營五百里,進攻汝寧,總兵虎大威中彈而死,城被攻破。前總督侍郎楊文嶽、兵備僉事王世琮、知府付汝為等俱死。時河南郡邑殘破,朝廷不再設官,百姓多結寨自保。各寨或降義軍,成受朝命,又互相吞併。
這什麼意思?河南已經徹底亂了,朝廷都不再設官,因為去一個死一個,沒人願意去,現在也沒人去的了。
明廷已經徹底失去對河南的控制,當地老百姓只能結寨自堡。
這些寨,有的還能聽命朝廷,有的就投降農民軍,還有相互攻伐,吞佔。
總之這時的河南已經大亂,在部份地區屬於無政府狀態。
但這還沒完。
崇禎十五年(1642)十二月初四日,李自成攻陷襄陽。
原本左良玉在朱仙鎮戰敗後,就退駐襄陽,李自成這時乘勝攻井左良玉至白馬渡,左良玉一看大事不妙,趕緊移營於南岸,守淺洲。
但李自成四十萬兵馬不給他緩氣的機會,立馬組織渡河,左良玉這混蛋一看,不行啊,趕緊跑,稍微打了下,果然不敵,然後拔營而逃,往武昌去。
李自成渡過白馬渡,遂長驅進至襄陽,這時襄陽官吏都已逃走,李自成輕鬆佔據襄陽。
元朝時,襄陽可是抵擋元軍六年的,要再往前點算,可以算守了三十八年,如此重鎮,在左良玉手上堅持了四天就失陷。
李自成一進襄陽,手下謀士宋獻策和牛金星、顧君恩、楊永裕等,還有武將王衛國、劉宗敏、李巖等紛紛過來勸他。
宋獻策先說,我觀河南到處殘破,朝廷無官,百姓結寨,是無主之地,咱們打了這麼多年,該佔領一塊地盤,依為根基,凝聚人心。
牛金星更直接一點,闖王豎旗吧,不豎旗,如何聚人心?大夥兄弟跟著你幹,不就是想做開國功臣嗎?
武將也紛紛相勸,更加來勁。
李自成終於在這時有了佔地為王,進而攻取天下的心思。
之前他造反是為了爭口氣,為了弄口吃的,為了活命,誰知道現在這事業越幹越大,越幹越大,連李自成自己也沒想到會變成今天這樣。
當然了,他更沒想到明朝會腐敗成這個樣子。
即然如此,明失其鹿,當由我逐之。
李自成很快決定,把襄陽改為襄京,舉起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旗,自任大元帥,並於河南、湖廣佔領區設定地方政權,將之前所佔領的各州縣都改名、設定官吏進行管轄。
李自成還命人修理襄王王宮,並且設立官職,自稱“倡義大元帥”,為一品,並依次設立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威武等將軍名號,一共九等。地方則設立防禦使、府尹、州牧、縣尹,中央則設立六政府(相當於明清的六部)侍郎、郎中、從事等諸百官,還宣佈“三年不徵,一民不殺。”以攏絡民心,未來大順政權的雛形隱然顯現。
為了確定下一步的戰略方針,李自成和部下進行了商討,形成了著名的“襄陽決策。
原本歷史上時,在商討戰略方針的時候,李自成的部下一共提出了三個方桉供李自成選擇,但這次卻有了改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