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6章 最安全的爵位,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各部侍郎(尚書)或都御史等下去,稱其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
到明末時,總兵和巡撫已經正式成為一方鎮守和封疆大吏。
但由於明末的特別形勢,加上崇禎亂搞,明末的總兵和巡撫幾乎沒有幾個在同樣職位上呆過三年以上的,特別是巡撫,能在同一個地方幹兩年的都不見幾個。
現在丁毅肯定不能和大明一樣,他是要把巡撫當後世的高官來用,今後四年一輪換。
仁德元年十二月初,朝廷準備妥當之後,丁毅在奉天殿召見所有總兵以及和他打天下的武將文臣們,另有所有巡撫和京師三品以上文武參加,論功行賞,款待眾臣。
這時大夥才知道,丁毅的新大乾,只有四個國公,比前明老朱可小氣多了,計有:定國公趙大山、衛國公張經、鎮國公王衛忠、安國公李忠義。
這四個國公中,趙大山和張經是丁毅的老兄弟,王衛忠出去打仗最多,立下赫赫戰功,李忠義在匠作局潛心鑄造,為丁毅打造源源不斷的兵甲、器具,都是立下赫赫功勞的。
和大明以及歷朝的國公不同,四位國公沒有封地,只有稱號,享受朝廷分封的二千畝田,但同樣要交稅,只是只要交一成。
另國公每年薪水為三千石(或同等的銀),如趙大山有城事部尚書的職位,另再拿城事部尚書的薪水,等於有兩份薪水,國公府由朝廷配侍衛五十人,僱傭的僕人侍女不能超過三十人。
侯爵六人,宋飛、路超、阮思青、沉世魁、徐敷奏、鄭芝龍。
原本阮文龍的功勞也是能封國公或侯爵的,但阮氏父子兩人,丁毅還是選了阮思青,只封一個。
侯爵有朝廷分封的一千畝田,交稅一成,每年薪水為兩千石,有職位者,拿雙份,侯爵府由朝廷配侍衛三十人,僱傭僕人侍女不能超過二十人。
伯爵分了二十多位,像陳有富、徐威、向懷來、杜如海、鍾鎮奴、徐織、姚新漢、魏繼業、尚可喜、許爾顯、曹變蛟、謝志良、袁有才、嚴雄、劉元、袁貴、吳三桂、西勞經等皆封伯。
伯爵分封五百畝田,交稅一成,每年薪水為一千石,有職位者拿雙份。
然後所有爵位,世襲降替。
這是什麼意思?
趙大山是國公,將來他兒子世襲,就降為侯爵,將來孫子再襲,降為伯爵,子孫三代後,趙家就沒有爵位了。
大明勳貴傳承幾百年,到後面每家每戶吃的肥都都,田地財產無數,最終苦的還是老百姓。
丁毅則改為世襲降替,和漢朝的推恩令差不多,不停的消弱勳貴,三代之後,大乾朝將沒有一個勳貴。
有人說,兄弟們跟你打天下,不就是想為子孫後代謀個福利嗎?
但丁毅自己都要把皇室的權力關進牢籠裡,你們還想子孫後代?
這次的封賞和規定一出來,天下譁然,所有人都覺的這種國公侯爵什麼都沒啥用,遠遠不如前明甚至過去各個朝代。
可能是歷史上最不值錢的爵位。
可封賞的大部份都是丁毅的開國功臣們,只要功臣們沒意見,下面誰會有意見,大夥巴不得他們這樣呢。
次日朝廷的‘天下事’報紙頭條刊登了一片文章:“論明朝的免死鐵券和國公們。”
文章說老朱當年開國,不要錢似的給了一大堆免死鐵券,然而,一轉身就把那麼多人一個個給幹掉了。
又說國公們從大明開國混到明亡,後代們都幹了啥?
除了囤結糧田,享受著高福利,為國家做過什麼貢獻?
總之就是拼命貶低前明吧。
民間很快有種聲音,大乾的爵位可能不值錢,但肯定是最安全的爵位。
這次的封賞和規定,基本沒什麼人不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