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8章 銀行與新錢,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要換成前明,很多人要大叫起來,如此掠奪,何來天朝上國的風範,我大明禮儀之邦,豈能做出這種無恥的事情。

還好呂大器記著現在是大乾,不是大明。

這是為了大乾百姓,這是為了大乾百姓,呂大器在心裡默默唸了好幾遍,臉色才算好看點。

“農業部和交通建設部要督促各地,興修水利,囤田種糧,我大乾不比前明,有的是錢,該花的一定要花,西北地區的耕牛和農具,朝廷可以免費提供,一定要讓天下的百姓,動起來,讓他們看到希望,看到盼頭。”

“臣等遵旨。”

丁毅現在手上錢都用不完,加上後面雲南、安南兩地搶來的,估計有兩三億了。

丁毅打算儘快讓錢流動起來,用後世的話說,那怕搞基建也可以,投入幾千萬搞基建,搞水利,修路,能帶動各行各業和無數百姓的生活。

談完了第一件大事,丁毅說到第二件大事,制定新的統一度衡量。

這件事秦始皇幹過,丁毅要改下。

明朝的一斤大概是後世約594.6克,丁毅就按600克算,並不以後世500克來,因為後世大員一斤還是600克,香港和澳門甚至日本等都是如此。

簡單說,克是全世界統用的,但斤不是,一斤多少克,各國各地都有自己有標準。

丁毅沿用大明的一斤594.6克,增數克後,設定為一斤為600克,並在大乾提出了‘克’的概念。

一斤改為十兩,即一兩為十錢,一錢為六克。

統一度平衡其實也不是很難,因為以前大明一斤就等於現在大乾一斤,只差了幾克重。

一斤改為600克,只要民間和官方的秤砣重新打造更換即可。

但在斤之後,丁毅又進行了石和噸的改革,這個就比較麻煩,需要民間慢慢推廣。

明朝時,石即當重量又當容量來算。

明朝一石為十升,二斛為一石,一石為153.5斤。(因為明朝一斤594.6克,所以相當於後世180多斤左右。)

丁毅將一石定為200斤,五石為一噸,只計算重量,容量採用升和斛來計。

這樣改革後,全國統一重量單位,克、錢、兩、斤、石、噸。

而容量關係到物體的密度,和後世一樣,目前水和重量可以互換,其他物資只有靠大學的教學和推廣一步步在全國展開。

而丁毅把石定為兩百斤後,等於相應的提升了官員的福利和待遇。

一石米比以前更多了,米價也比以前略高了。

同樣改制的還有米和步,從官方和學校開始,先用米代替步,其餘的分米,厘米,裡,公里皆與後世相同。

考慮到這個時代的接受度和通迅,民間需要慢慢推廣,主要是官方和學校先用起來,估計完全推廣取消掉前明的,最少兩三年時間是要的。

制定新的度衡量這件事,現場的內閣成員都很支援,一石改為兩百斤,每斤比以前還重了幾克,這是變相提升大夥的福利啊,當然透過。

“皇上,何為銀行?”此時有人提問。

丁毅道:“北宋的時候,民間出現一種交子鋪。”

丁毅一揮手,鍾顯拿了堆材料,給大夥人手一份。

丁毅每次開會,都會發點材料,材料裡寫清楚他們要開會的內容,要做的事情,如何做。

開始大夥有點意外,看了之後,發現這樣挺好的,每個部門要幹什麼事,今天研究什麼事,為什麼要研究,有什麼作用,材料裡都寫的清清楚楚,然後大夥一起研究怎麼做更好。

以前上朝開會,就靠大夥的嘴吵來吵去,前面說什麼,後面都能忘了,完全沒有效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