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7章 年入兩百萬,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三千。
每月產鐵甲500具,棉甲900副。
每月產12磅銅炮18門,24磅鐵炮12門,每月造佛朗機炮35門。
目前丁毅三萬多兵馬裡,一半是銃兵一半是槍盾兵,銃兵已經全員配銃,還有的多。
匠作局已經儲存了一萬根。
丁毅聽後,示意下個月開始,把魯密銃產量減少到一千根,然後再做兩千杆比原來差的,準備出口日本。
丁毅要求銃壁要薄,連續打銃十次左右要炸,不連續的話,可以打二十銃左右,射程要在八十步之內,有效殺傷距離最好在五十步內,相關零件要有改造等等。
李忠義表示沒有問題,多試幾次就可以了,而且用料還少,特別用鋼材比較少。
這樣的銃,成本最多四兩到五兩,但丁毅賣給日本是二十兩。一個月賣兩千,那是四萬兩。
當然,丁毅不會只賣幕府,他和幕府的合同是每年賣兩千,而他打算每月最少賣兩千,必然要賣給其他大名。
火炮同樣如此,他和幕府簽了合同一年要賣一百門。
丁毅要求匠兒局做鐵製的12磅炮,炮壁同樣消薄,連發十炮必炸膛。
這種炮成本一百多兩,賣給日本是五百兩,少造佛朗機,每月賣20門,也是兩萬兩。
這樣僅賣軍火,每月最少可得六萬兩左右,除掉成本,和運輸,四萬兩淨利潤最少。
水師將分兩部三部,一部阮思青,每次去趟日本,先去江南福廣等地進貨,賣到日本,再從日本運當地的特產回來。
丁毅大概算過,由於和幕府簽了固定進貨協議和價格,一年阮思青可以跑兩到三趟,除掉開支大概能贏利70萬--90萬左右。
另一支由宋飛和佛朗帶隊,專路日本和皮島,每兩月一次,帶兩個月的火銃和火炮還和部分毛皮特產去,回來時只帶石山銀山的各種礦石物資,這一年下來,除掉開支,大概也能賺六七十萬。
這兩部做生意的水師,能為丁毅一年賺一百五六十萬,這已經是相當不錯,完全可以開支養兵。
當然比鄭芝龍還差好多,幾年之後,鄭芝龍年入可有達千萬以上,但對現在的丁毅來說,已經算是很有成就。
這全是這次伐日帶來的好處。
另外丁毅還有登州和旅順的鹽利,眼下登州之亂平定,鹽路又恢復正常,加上登州商場開業,每年可為丁毅帶來三十萬左右收入。(另外濟南和青州的鹽利還沒完全鋪開,必竟剛剛接手,正在前期鋪路,未來這塊,魏繼業估計不會低於登旅兩地,全年最少有三十萬。)
還有他自己回收軍餉工資這塊,每年現在已經有十萬左右收入,並逐年提高。
這樣丁毅東江鎮的年收入,不算朝廷發餉,就接近兩百萬兩。
現場的心腹們聽到,一個個目瞪口呆。
眼下大明上下,也只有鄭芝龍賺的錢比丁毅多。
丁毅能賺大錢了,自然先給在座各位加薪,按官職大小,每人年薪先加了幾十兩到上百兩不同,各將和文官們都是大喜。
當然了,他們基本都在旅順和皮島,能用錢的地方不多,但有錢加還是挺開心的,證明丁大人沒忘了大夥。
丁毅又語重心長的道,眼下是賺錢了,但不代表咱們能一直賺下去,所以還要省著用,而且,這錢也不是我丁毅一個人的,要用來養兵造炮,擴大咱們的地盤和軍力,這才是大夥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的本錢啊。
眾將當然明白,打了日本之後,所有人都知道,打仗也是能賺錢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