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7章 還是覺的賺,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八年(1635年)8月12日。
丁毅一大早先帶諸將去看了新建的北溝城,此時距離北溝大戰,已經過了整整一年。
北溝城他用了一年時間,動員三萬民夫,耗資巨大而建成。
建成之後,從此以北溝為界,北溝以南丁毅基本就能守的穩如泰山,就算後金再來攻,打不下北溝城,炮兵無法進來,丁毅是完全不怕的。
因為全為戰爭準備,所以北溝城的修建也是全部為了軍用,上面每隔五十米有一個碉堡似的炮臺,每隔十米有沙包堆的簡易射擊口,即防炮又防箭。
城中還有囤田,水井,養殖牛羊豬雞等禽,邊上北溝河中還有魚,可謂一盡俱全,守兵和百姓都能就地得到補給。
城外就是大量的囤田,經過過去一年的努力,現在有北溝城擋著,金復州之間的田都能囤起來,東江鎮將多出近十八萬畝田地。
今年夏播加上皮島和鐵山一線,旅順,長生島和其他小島的所有糧田已經達到三十九萬畝。
此時眾人站北溝城上,看著外面連片的水稻田,很多人心情激動無比。
“今年韃子肯定不會進來,如果能豐收,最少能有五十萬石。”阮文龍激動的道。
“去年麥子損失嚴重,今年可要穩住。”丁毅心痛的道。
原來去年冬季極冷,很多麥葉被凍傷,遭成大量面積的失收和絕收。
東江鎮這邊三十萬畝最後實收麥不到五萬石,可謂損失慘重,好在他們一直有存糧的習慣,而且濟州島那邊有少量的糧食過來,沒讓四十萬人餓著。
之後丁毅加大宣傳,尋找,很快有遼民獻策,說遼東這邊的麥子最好冬前不要出苗,防止凍害。
但這裡不要出苗的意思,不是不讓長,而是要結合劃鋤,壅土圍根,保護根部不受凍。
最好用草木灰再提前鋪墊一層。
這樣今年可以試一試,如果有用的話,夏收產量就能保證。
這個時代最嚴重的就是天災和人禍,但在丁毅這邊,不會有人禍,只要能抗住天災,他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糧食。
“後勤司還是注重兩點。”丁毅對著後勤司司長陳有富道:“一是注意冬季防凍,二是防止缺水。”
鍾鎮奴去濟州島後,財政司的陳有富被調來後勤司,丁毅讓他記住這個時代最大的糧食對手。
一是乾旱,二是嚴寒。
乾旱在大明朝福建河南等地很常見,遼東這邊比較少。
嚴寒在這邊就比較常見,也是他們防備的重點。
另一個蝗蟲災害,目前還好,明史上的記載,大明終其一朝,基本五年一次,且大部都在山西,山東,北京,河南等地。
所以對東江鎮來說,只要防好嚴寒,有肥地,必能種出糧食來。
就在眾人正在北溝城上四下打量時,突然。
前面傳來轟隆隆的鐵蹄聲。
接著整個大地都好像震動起來,許多人在城頭都能感覺到城門在抖動。
剎那間所有人的神情激動無比,眾人舉止望去。
只前遠處的天邊,從幾騎開始,到幾十騎,幾百騎,然後是幾千騎。
大股的騎兵在平原上賓士,呼叫。
“尼孃的。”丁毅看了破口大罵:“濟州馬剛送過來就騎上了?不能讓他們養一養,緩一緩。”一臉心痛。
原來這兩個月濟州陸續送來了三批戰馬。
經過一年多的牧養,突哲兒讓弟弟突忽烈,送來合格戰馬六千匹。
他說是第一年,所以有點少,因為很多馬馬齡不夠。
明年開始,必保證有一萬左右。
當然,死亡率肯定有的。
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