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3章 收復故土,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一個月,慢慢修整,重新規範防線,佈置駐守大將和軍隊。
他現在有汽油彈在手,皇太極多少兵馬來攻都不怕。
只要糧草充足就行。
而且皇太極也不可能像圍錦州一樣圍在蓋州,皇太極要圍,丁毅肯定發兵過來打。
現在他野戰根本不怕皇太極。
思慮再三,丁毅留馬躍一營三千人守蓋州,後繼會徵兩千新兵給他。
然後全軍於十月中旬,繼續往耀州出發。
耀州驛原本是個驛站,在滿清兵上略有擴建,但駐兵不多,相當於一個墩堡。
丁毅圍著蓋州時,這邊也緊閉堡門不出。
丁毅打下蓋州後,他們也不知道訊息,更不敢派兵出去,因為皇太極嚴令就是嚴防死守。
而且丁毅的哨騎,在蓋州和耀州中間流動,迫使他們不敢動。
等丁毅十月中旬大部兵馬到了,把耀州也圍起來,他們才知道蓋州可能被打破了。
守兵大驚失色,因為在他們眼裡,蓋州固若金湯,怎麼可能被明軍打破?
丁毅到後,依然先射箭招降,耀州以炮轟之,丁毅立刻下令攻擊。
直接二十部拋石機,嗖嗖嗖,很快耀州化成一片火海,舉堡上下,燒成灰盡,最後時刻他們想投都沒機會。
因為墩門和蓋州一樣被封死,根本來不及挖出來。
丁毅部帶著大量馬車,走的比較慢,也不急,因為知道松錦大戰還沒結束,清兵也不可能有援兵過來。
十月下旬到海州,和以前一樣,先圍住海州的城門,駐軍而下。
丁毅到了一天後,尚可喜的哨騎也傳來訊息,南路軍距離他們不到二十里。
原本丁毅就和尚可喜約定,看誰先到這裡。
他是走的比較慢,但尚可喜一路拔掉遼東所有清兵墩堡,這邊又是山路比較多,走的更慢。
但經過他這麼一掃過來,整個遼東一線,海州以南,已經再也沒有一個清兵和一個清兵的墩堡。
當天下午,丁毅的兵馬和南路軍尚可喜部兩軍在海州城下聚集。
不知為什麼,突然大軍中一陣哭泣,很多人喜極而泣,抱在一起大哭,接著越來越的人痛哭起來。
丁毅軍中大部份都是遼東百姓,此次丁毅決定永遠佔據蓋州、海州,奪回失去的遼東故土,無論軍將和士兵都是十分支援和激動。
如今看到海州在即,又得知收復蓋州,很多軍將都激動的哭了。
古人注重故土,若不是活不下去,大部份人都不願遷移。
這也是為什麼滿清那邊也有很多遼東百姓的原因。
現在丁毅收復故土,讓他們可以回家看看,不知有多少人激動的徹夜未眠。
海州城是洪武九年創築,包砌以磚,周長六里多,比擴建前的蓋州還大,高更達三丈四尺,同樣比蓋州高,有南、西、北三個門。
因為海州城位於海城河北,玉皇山下,位置十分險要,易守難攻。
這邊人口眾多,經濟繁盛,歷來是東北南部的經濟中心,無論是在明朝手上,還是在清朝手上,這邊和遼陽一樣繁榮。
皇太極對這裡也極為重視,駐守大將為赫舍裡·希福,滿清正黃旗人,皇太極心腹侍衛出身。
此時的赫舍裡·希福為一等甲喇章京(相當於明軍參將)。
領一千二百八旗清兵駐守,加漢軍三千,蒙軍一千。城中百姓也有兩萬,人口密集,經濟繁榮。
這些百姓平時和蓋州一樣,有五千左右在城外囤田,這次知道丁毅來攻,紛紛擠進城,頓時把海州擠的密密麻麻。
為防明軍收糧,他們也是提前收了海州四周的糧田,全部囤進海州城,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