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0章 更好的造船方法,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留了幾個。
有了這些人加盟,丁毅匠作局的造船技術更加突飛勐進,而這些年,透過懸賞欄的收集,各國商人的介紹,引進,大員的各種外國工匠,已經擁有超過了兩百人,這讓趙大山不得不在大員開辦各國語言學習班,用來培養翻譯。
這也是丁毅在旅順大學開辦翻譯學課的原因之一。
阿瑟說,通常造船,越慢越好,但丁將軍你造的船都太快。
在我們荷蘭,從開始到下水,一艘三級戰列艦,最少要兩年以上。
當然,在戰時,我們會加快,最快三個月也能造一艘。
建造一艘船的速度,一部分取決於船匠,工人的多少,和材料的準備,如果船匠,工人比較多,材料也準備的很充足,自然也能加快速度。
另一部份,則取決於船木的風乾程度。
在我們荷蘭,造船用的木頭,都是最少十年以上的陳木,有些甚至是二十年以上,造出船隻要不被打散,那怕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五十年都可以用。
而丁將軍你這邊的木頭處理時間不夠,我看過最好的木頭是八到十年之間的,全都用來造風帆戰列艦,但這些木並不是最好的造船木頭,反而一些造小船的四五年木頭,比這個更好。
按阿瑟的說法,荷蘭在材料準備和工人數量上,可能沒有丁毅用的多。
因為荷蘭有很多船廠,船匠們做事也不急,通常幾十個工匠和一兩百工人就開始造船,慢慢騰騰,用一到兩年時間造一艘出來。
丁毅這邊用人很多,通常一百甚至兩三百工匠一起加上千工人同時開工,所以速度有點快。
但荷蘭材料比這裡好,丁毅前期的木頭,都是在皮島附近砍的,雖然陰乾了有十年以上,並不是最好的造船木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