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5章 欺負人,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

“。。”夏尚絅不信:“你把典吏,庫大使,攢典都叫來。”

典吏即辦事員、幹事,負責日常工作;庫大使即倉庫管理員,負責管理糧庫;攢典即倉庫辦事員。

原本督糧道一共六個吏員。

但費之祥一叫過來,夏尚絅目瞪口呆,居然有二十五人之多:“為何我山東督糧道,這麼多吏員?”

明代為官需要透過科舉考試,那吏員如何產生呢?

明代吏員主要有三個來源:僉充、罰充和求充。

僉充主要行於明初,求充自景泰以後逐漸取代僉充成為主要參充方式,而罰充作為僉充補充方式,在成化以後因效果不佳而停止。

吏員的僉充方式主要有政府選取和官員點用兩種。參加僉充的吏員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要清白無過,二要年齡在30歲以下,三要識字會算。僉充的步驟較為複雜,首先自願為吏者要提出申請,然後里老鄉紳上送經層層稽核,最後由布政司備桉,才能成為一名正式的吏員。吏員的另一個主要來源是罰充。

監生犯過就有可能被罰充吏。學校中屢試不及格的學生也會被罰充作吏。罰充吏員,已經成為一種懲罰士人違紀違法的重要手段。吏的第三個來源是求充。雖然吏員的身份低微,但畢竟是一份正式的職業。所以充吏成了一些科舉無望的生員進入仕途,以及農家子弟謀生的方式,所以就出現了納銀求吏的現象。納銀只是第一步,之後還得透過考試,才能成為一名吏員。

吏員充役九年為期,如果稱職,便能夠獲得為官的資格,但是由於明代的吏員實在太多,所以充役九年之後很多吏員也難以獲得為官資格,即使做官,也是到很邊遠的地區擔任小官。所以顧炎武有句話:“吏員與科舉,高下天淵”。就是說官與吏之間的懸殊是非常大的。

所以說,像吏員這種不入編的,的確是當地都可以自己招,但是你這山東也招太多了吧?

一個督糧道這麼多吏員?

夏尚絅隨便問了下,我去,全部都是納銀求吏。

都說交了銀子,然後透過了考試,而且都是幾個月前考過的。

夏尚絅臉色鐵黑,幾個月前他們正在路上,但已經是山東布政使:“他們都備桉了嗎?”

夏尚絅問費之祥。

“當然備桉了啊,都上報朝廷了。”費之祥道。

“。。”夏尚絅。

難怪把我們都堵起來,吏員都是劉元的人。

很快他發現,不但是督糧道,整個布政司上下,有超過其他省兩到三倍的吏員,且全是最近剛剛招的。

但最近招也沒問題啊,原先的吏員,都被清兵殺了。

只是在他們三人上任的路上,已經全招進來,這就有點欺負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唐朝直播破案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