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7章 攘外必先安內,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進入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廣農民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被打的受不了,先後受熊文燦招撫,到四月,羅汝才也降明。
楊嗣昌鑑於其父招撫失敗的教訓,提出反對意見,並主張劉、張等殺賊自效才可信任, 但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招安,停戰,楊嗣昌只好順從皇帝意見,相信了農民軍的投降。
這件事的成功,讓崇禎也沾沾自喜,突然就覺的丁毅和祖大壽都不香了。
你們兩軍頭不聽話, 你們看看, 不用你們的精兵, 朕也能對付流民,一樣可以功成。
等朕把這些討厭的流民都解決了,哼。
想必崇禎這時對未來一片看好,心中爽的不得了。
與此同時,李自成也頂不住了,被洪承疇和孫傳庭合擊,敗走岷州,這讓崇禎更加的激動和興奮。
楊嗣昌看招撫成功,可以省下軍費,馬上奏請崇禎督建火炮和火器,以克奴夷。
明朝這時有誰會造炮呢?
正是歷史有名的湯若望。
早在明崇禎三年(1630年),由禮部尚書徐光啟舉薦,湯若望供職於欽天監,譯著曆書。他製造各種天文、光學、水力儀器,並時時呈送崇禎, 崇禎對他非常讚許。
湯若望在大明朝這些年,先後協助徐光啟、李天經編成《崇禎曆書》一百三十七卷,這是一部西方的數理天文學知識的合集著作。
他還與李天經等人合作翻譯了德國礦冶學家阿格里科拉(geric)於1550年撰寫的論述16世紀歐洲開採、冶金技術的巨著“礦冶全書”(dere metallica librixii),中譯本名為《坤輿格致》。崇禎看後御批:“發下'坤輿格致’全書,著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採取。”
不知不說湯若望在大明還是相當賣力,他又在欽天監官員李祖白的幫助下,用中文寫了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成為傳播光學和望遠鏡製造技術的奠基性著作,對後世有重要影響,這本書也是丁毅部下造望鏡的教學書。
但可惜他寫了這麼多著作,崇禎每次看完都下發全國各地學習,卻幾乎無人感興趣。
一直到崇禎九年(1636年),崇禎終於下詔讓湯若望負責監造大炮,用於遼東戰場,抵禦建奴。
湯若望是天主教徒,並不喜歡打仗,但皇帝下令,他也無可奈何,於是指導工匠開始鑄造大炮,可這傢伙造的有點慢啊, 一直造了兩年,到今年才造了二十門。
他造的慢是有原因, 因為這傢伙太喜歡寫書了。
在鑄炮期間, 湯若望口述有關大炮冶鑄、製造、保管、運輸、演放以及火藥配製、炮彈製造等原理和技術,由焦最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為當時介紹西洋火槍技術的權威著作。
楊嗣昌正是看到湯若望終於造成二十門火炮,而且看起來挺厲害的,所以奏請再造。
崇禎看過之後,連他也覺的現在可以狂造了。
於是崇禎便“嘉其堅利,詔再鑄五百位”。
他這心也是真大,湯若望兩年才造二十門紅夷大炮,這再鑄造五百門要到何年何月?
但就這時,朝中有人反對,正是工部尚書劉遵憲。
劉遵憲為人清端,又受知崇禎,這會在崇禎心中也挺高的,明末崇禎的六部尚書換來換去,劉遵憲是少有全身而退的尚書之一。
他就直說湯若望造炮太慢,兩年才造二十門,又說火器不行,且有危險,還得看用的人,不如練好精兵。
崇禎不聽,還是讓湯若望造炮,只是由五百位,降為一百位。
看來或多或少,也受到劉遵憲的影響。
湯若望繼續造炮,不料到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