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要高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6章 暴利的鐵鍋,明末之席捲天下,明鏡要高懸,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啟文帶著人在西南部找了一個多月,終於找到一個鐵礦。

據他評估,按這時大明的挖礦效率,最少十年是可以挖的。

當然了,十年的礦在大明來看,也算是小礦。

不過大員是暫時夠用,不用去日本進貨。

趙大山問他,你是選擇一次拿走,還是分批拿產量的百分之一。

不管選擇什麼,都可以按照現在的價錢來折成銀子或白糖。

宋啟文選擇一次性全拿走。

因為這鐵礦距離丁毅的新港城有四天路程,算是比較遠,雙方評估後,認定該鐵礦按五百勞力來計,年產鐵礦可達80--100萬斤。

按價折成白銀一次性給宋啟文四千兩。

宋啟文選擇一半銀子,一半白糖。

他拿到手後就走了,走了不到一個月,又回到大員,說,願意繼續幫這邊尋礦,拿百分之一的提成。

很顯然,他第一次是試探大員的信用。

從此宋啟文開始幫他們到處尋礦。

後來宋啟文還提醒趙大山,可在大員做鐵鍋售賣,非常賺錢。

有多賺錢?

嘉靖時,大明賣到日本的一口鐵鍋,以中等計,大概為一兩銀子,重約三斤左右,耗鐵礦按照赤鐵礦,褐鐵礦,硫化鐵礦等各種礦產量不等,像宋啟文找到這個是赤鐵礦,成品率比較高,可達七成。

即十斤鐵礦石,能得七斤鐵料,可做兩口鐵鍋。

而十斤鐵礦石才一錢銀子不到,賣一口鍋,最少能賺三十---五十倍以上。

宋啟文家族經過商,專營鐵料,當然知道這方面的暴利。

連朱向陽也道,當年鄭和下西洋,每個官員帶鐵鍋五十口,兵士帶鐵鍋十口,官員九百人,兵士兩千七百人,帶了幾萬口鐵鍋,非常受歡迎,一口沒留下。

外國人和土著很喜歡鐵鍋,就是後世到了雍年間(1731)年,廣東布政使楊永斌奏稱:西洋人過來的商船,專門買鐵鍋,少的一百連,多的五百連,甚至還有一千連,更說,不買鐵鍋的船,十艘裡面,只有一兩艘。

當時一連為七個左右,兩大五小,每連重二十斤,也就是說,西洋船過來,最少買上千個鍋,最多買上萬個鍋。

這證明18世紀時,歐洲治鐵產量還是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並且這玩意可能比生絲都賺錢。

鐵鍋這麼重,外國商人動不動帶幾千上萬個,證明他賺錢啊。

中國的鐵鍋這麼受歡迎,也是因為當時中國治鐵技術比較領先,包括丁毅這邊,都是用煤練鐵,焦炭練鋼。

而英國在1735年才用焦炭練鋼,法國是1834年,美國是1880年,德國是1916年,日本是1926年。

所以明代治鐵技術,是冠絕全球的。

趙大山和姚新漢一聽來勁了啊,大員這邊年年貼錢,讓丁大人消費巨大,他們也整天在逐磨怎麼賺錢。

這邊又不產生絲,只有鹿皮,和白糖受歡迎。

現在可以打鐵鍋賣?

而且這邊不造炮和銃,工匠們正好有事幹。

為驗證宋啟文說的話,趙大山接著專門派人到福建沿海調查,果然發現很多外國商船到了大明後,除了生絲、茶葉等,還會買鐵鍋。

但不知道是這個時代沒人注意到這個暴利,還是福建沿海的鐵匠是不是被丁毅和阮思青前幾年搞光了,反正鐵鍋產量很低,所以外國商船到了之後,基本進不到多少貨,大部份能買幾十個走就算不錯。

並且鐵鍋價還特別高,一個三斤的鐵鍋在泉州就能賣到八錢--一兩,更別說運到其他地方。

幹唄,這是暴利啊,於是大員開始轟轟烈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家父九千歲

狗頭大將軍啊

家裡養個狐狸精

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