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六十五章 種田富疆,萬曆佑明,擎蒼,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的耕夫,新的田地,新的農業生產力,開始在大明東灜出現。
比如,萬曆十四年的一場早秋曉雨過後,新耕夫高自嘉就扛著木牛,往自己在東瀛布政司元敬府的新田走來。
被他取名為伍芊的倭女則也揹著一揹簍赤腳跟著他後面。
沒多久,一聲雞鳴叫喚來了紅日。
高自嘉迎著紅日,將木牛放在了田埂上,且先讓伍芊將揹簍給了他,然後他就從揹簍裡取出一個布包來。
布包裡包的是骨灰,是高自嘉在船上大魚大肉後,收集的各種雞鴨等飛禽走獸骨頭,如今燒了專門作為肥料用的。
高自嘉這時已開始將骨灰均勻地灑在了田裡。
而倭女伍芊則熟練地去了田埂上面的池塘。
池塘是高自嘉新挖的,引的是田邊山溪溪水。
池塘上架有木頭做的雞圈,裡面養著有高自嘉最近才從集市買回來的小雞仔。
之所以在池塘上面架起雞圈,則是為了能夠利用雞的糞作為養魚的飼料,這樣在養雞的同時也能養池塘裡的魚。
而池塘不僅僅是養魚,同時也是作為一個蓄水池,以便於缺水時自己的田好用水
這是明朝這個時代已經興起的綜合農業。
綜合農業經營最早記載,就來自於明中葉的《昭常合志稿》,裡面提到譚曉、譚照亮兄弟改造低窪荒地為大型池塘養雞養魚,使其雞魚皆肥,而因此大富。
如今這類經營模式已在萬曆朝逐步推廣開來。
高自嘉自也知道這種方式,且雖然眼下已不是稻穀種植時期,但他已開始準備種玉蜀黍,玉蜀黍就是後世的玉米。
玉米已於這個時代傳入大明,且主要由兩個路徑傳入,一個是由滇緬陸路傳到雲南,一個是由東南沿海傳到浙江。
朱翊鈞即位後大力促進新作物推廣,使得高自嘉雖來自北方但也知道玉蜀黍。
倭女伍芊的任務就是看護這些雞崽,打掃雞圈,把生病的雞崽及時拿走處理掉,把糞便掃進池塘裡。
另外,她還得跟著高自嘉學種收玉米、稻穀、小麥、番薯、豆子等,至於種子則可以去元敬府城裡,從來自大明本土的種子商手裡購買。
據《六合縣誌》記載,大明這個時代,農作物種類方面,光是適應不同型別田的稻穀就有一百零七種之多,豆子有二十餘種,麥子也有二十餘種,再加上各自引進的外來作物。
可以說,因為大明這個農耕文明的地域比倭國本土的農耕文明更遼闊,接觸外界的渠道更多的緣故,也就使得大明能出現種類更豐富的農作物,有更高的土地利用率。
所以,高自嘉需要種的作物自然會很多,可以利用的土地型別也更多。
總之,因為高自嘉這個漢人有著更豐富的農業經驗與技術,再加上還有個伍芊這個倭女幫襯,使得他倆人在原十畝田的基礎上,還靠勤勉開墾種出了十五畝地。
且因土地被經營的更加肥沃,他竟第一年就收了三十石米,五十餘石雜糧!使原本只能畝產一石的倭田增產到畝產兩石五斗,外加雞魚不缺,以至於能拿許多產品去集市販賣,促進商業發展。
據《農政全書》記載,明中葉良田已能被經營到最高三石,較差者兩石五斗而有餘。
而這裡,高自嘉才養田第一年,所以能畝收兩石五斗已是不錯。
不過,無論如何,高自嘉這種普通的漢人平民農夫,在國內雖已因為天災和土地兼併加劇而成為了拖累國家財政的流民災民,但一出來,的確就成了大明對外擴張的真正利刃!
大明遷來的不是民,是先進的生產力。
如果按照歷史記載倭人在這個時期因為農業生產比不上大明,普遍只能保證畝產一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