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六十三章 流民東渡,萬曆佑明,擎蒼,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今的漢人的確很難被買為奴。
因為朝廷已經開始在禮法上把百姓真正的當人。
所以,朝廷開始主動解決災民重建家業和人多地少的問題,而不是再靠士紳解決,即靠士紳透過收買奴僕奴婢的方式,來吸納災民,緩和人多地少帶來的矛盾。
第一批從受災地區遷出來的災民,已經在定海登上了去東瀛的船隻。
到如今的萬曆十四年,原倭國九州松浦半島已成為大明東瀛教化區五年。
故而,從長崎、平戶到定海的貿易航線已更為繁忙。
基本上,大明水師已很熟悉這條航線的氣象情況和地理情況,從這裡去東瀛自然也不再算是什麼冒險的事。
甚至可以說,這一段海域已經是大明內海,從這裡去東瀛已經可以算是內貿航線。
但對於第一次出海的高自嘉而言,在搖搖晃晃的船上度過七日還是很戰戰兢兢的。
他還是有些擔心自己會不會一不小心就跟著整個大船傾覆進海里,更擔心去的地方並沒有那麼好。
不過,讓高自嘉安心的是,船上的官員每天都會給他們這些願意去東瀛移居的百姓,發一筆銀元和配有蔬菜、動物內臟、米飯等為主要材料做成的食物。
發的銀元就是他們這些百姓的安家銀。
只是,朝廷為了讓這些遷居去東瀛的百姓能每天都期盼有銀元發,進而減少對移居東瀛的焦慮之感,才會把安家銀分批發,每日只發一點,直到七天到達東瀛後,才一次性發完。
另外,蔬菜和內臟主要是避免敗血症和夜盲症。
雖然大明朝廷這樣做,只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移居東瀛,增加當地漢人數量,進而加快漢化,增加稅收,才給這些坐船遷居去東瀛的百姓這麼好的待遇,但對高自嘉這些遷居東瀛的百姓而言,這的確讓他們體會到了朝廷的溫暖,而都沒有怎麼鬧事,即便有因為暈船而吐得很厲害的,也沒有埋怨什麼。
何況。
這些遷移去東瀛的百姓本就多是無地無糧下一步不是餓死就是投大戶為奴或者賣兒鬻女的受災流民。
所以,在如今朝廷這麼善待他們的情況下,暈船什麼的苦、遠離家鄉的苦,對他們而言也就算不上是什麼了。
高自嘉唯一有些受不了的是朝廷在衛生上的規矩要求多。
首先,代表朝廷的船上官員會要求他們不能喝生水,必須喝船上燒過的水,而且必須每過兩日就要洗一次澡洗一遍頭,還說是天子下旨要求的,以盡大可能阻止細菌被帶到新地方,造成大規模疫情出現。
自朱翊鈞讓李時珍透過他讓內廷製造的顯微鏡看見微生物後,大明醫學界就已開始有了細菌這一概念。
另外。
在大明在東瀛開始駐軍且支援民間去倭國貿易後,就有越來越多的漢人開始深入倭國腹地經商,而也果然出現了漢人在倭國一些腹地帶來疫情造成大量倭人減員的情況,而印證了天子所言天朝上國之民去蠻夷未開化之地推行王化,會使當地夷民難以承受這份福氣而折壽的觀點。
當然,朱翊鈞是為不讓更多倭人因為對外來病菌的恐慌而排斥漢人,所以才編了這麼個觀點。
實際上的原因其實就是漢人所處的中原文明更為發達,接觸的人多,接觸的環境也更多,自然接觸的病菌也更多。
所以幾千年來已不知道融合與改進了多少基因,對許多病菌也早已免疫。
而不像許多倭國腹地的倭人,因為可能祖祖輩輩世代都是在一個封閉的島嶼上,病菌種類單一,基因庫也不豐富,所以對抗新病菌的能力弱,也就往往會造成漢人去倭國會讓倭人出現新的大規模傳染病,而倭人來漢地則不會對漢人造成大規模傳染病。
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