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五章 政事堂廷議,萬曆佑明,擎蒼,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行了大禮。
然後,朱翊鈞就先注意到了站在末位的顧憲成。
他已經知道顧憲成是被南直籍官員推選出來的代表,而奉了他的旨意,於今天特別出席這次政事堂的廷議。
但朱翊鈞則因為知道顧憲成在歷史上和李三才、趙南星等掀起黨爭風雨的事,就多瞅了他一眼。
而朱翊鈞此時認出顧憲成也不難,因為所有出席廷議的大臣,只有顧憲成沒有座位,需要站著,其官袍也不是猩紅或御賜蟒袍。
“說說吧,南直和浙東出現的事端,諸卿認為當如何處置?”
朱翊鈞不久就問了起來。
方逢時這時先起身奏道:“啟奏陛下,臣認為現在出現的事端,不能算是民變,而應算是民運;因為目前為止,據報,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暴亂,故以臣之見,不宜將南直現在還鬧事的百姓定為反民,因為他們與之前鬧事的盜賊匪寇是不同的,所以,朝廷沒必要大費錢糧而調兵馬去平叛,而對地方造成更大的滋擾,使東南一直不能安定,進而影響接下來對倭的戰事。”
“陛下,臣贊同方樞相之言,不宜當成平叛去處理。”
潘成這時也起身說了一句,且奏道:“另外,臣願請旨去南直與浙東調解士民之爭,也算是讓鄉梓儘快恢復安寧!如今之事,需要豪右讓利於民,而臣既為江南之人,自當主動承擔此事。”
“陛下!臣認為不宜讓大宗伯去調解!”
這時,顧憲成這時突然拱手回了一句。
朱翊鈞瞥向了這個未來的東林書院創始人,問:“為何?”
顧憲成道:“陛下明鑑,大宗伯素來在鄉里被稱作活菩薩,往往會被窮民刁難而不敢怨懟,大宗伯去調解,只會屈富戶而從刁民,使士紳皆含怨,進而可能遷恨於朝廷!”
潘成瞅向了顧憲成。
而這時,吏部尚書劉應節站了出來,也奏道:“陛下,臣亦認為大宗伯如不適合去調解,除了顧主事所言的原因外,大宗伯曾是馮保之師,與權榼關係太密切,雖翰林教授內宦乃宣廟舊制,可大宗伯在馮保擅權時,從未有責備榼保之舉,可見此人懦弱而不能為事,所以恐難以成事。”
張居正聽劉應節這麼說,不由得瞅了劉應節一眼。
“陛下,臣!”
潘成則要解釋。
但顧憲成這時主動提議道:“啟奏陛下,臣薦舉申閣老去江南調解士民之爭,申閣老素來沉穩識大體,又是吳地望族,與江南鄉宦多有來往,但又是朝廷執政,自然比大宗伯更為合適。”
朱翊鈞聽後看向申時行:“申卿,你是怎麼想的?”
申時行瞥了顧憲成一眼,然後起身道:“回陛下,正因為臣是吳人,且本是吳地望族,所以請陛下準臣不言,以免有包庇鄉紳而屈庶民之嫌。”
朱翊鈞聽後點首,接著就看向其他人:“諸卿對此怎麼看?”
這時,張居正起身道:“陛下,臣認為申公乃持正之人,可代天子南下調解士民之爭。”
張四維這時也跟著道:“陛下,臣亦認為申公可行。”
顧憲成見此嘴角微揚,但旋即又擰起了眉頭。
王國光倒在這時起身說:“陛下,臣認為申公不當負責此事,此公去必長江南鄉宦氣焰,以臣之見,當擇一北人南下。”
“北人怎知其中情由,又怎勸得士紳服氣?”
這時,張居正問了王國光一句。
馬自強擔心張居正恐是在有意培養申時行,而隨時準備踢出自己給申時行讓位,也就忙在這時說道:
“陛下,臣贊成元輔之言,這非派流官去地方常駐,而是派大員去調解,故不宜用北人。”
因為張居正贊同,加上張四維、馬自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