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清丈田畝的成績,萬曆佑明,擎蒼,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數目,本朝南北兩直及十三布政司共清丈出新增合計有一百五十四萬七千零五十八頃耕地;另九邊清丈新增總計有二十八萬一千四百八十四頃耕地;全國新增耕地合計有一百八十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二頃,原本朝全國耕地總有五百一十八萬兩千一百五十五頃,如今增長三成五以上。”
“京師倉庫儲存糧食已達三千一百六十四萬七千餘石,可支京營官軍八年之用;太僕寺存銀達四百餘萬兩,太倉存銀也已達六百餘萬兩。”
“內承運庫、承運庫、供用庫、甲字型檔、丁字型檔、丙字型檔、內官監、尚膳監、酒醋面局、司苑局、寶鈔司、惜薪司、光祿寺、涇汝景三王府、太常寺、國子監、犧牲所、京通二倉並薊密等鎮、祿米倉、各邊鎮、太倉銀庫等衙門合計歲入本色加折銀有兩千一百二十餘萬兩。”
“此皆陛下創立考成之規,酌定降罰之例,清積逋,閱邊餉,減徭役,浚河漕,禁馳驛。邇命儒臣重輯《會典》,又命臣等通行天下清丈田糧,革豪右隱佔,蘇小戶包賠之功,而使故吏皆奉法,民不加賦,正供所輸,太倉而可有八年之積。自國初至今,未有積貯如是充裕者。”
按照朱翊鈞確定的政事堂制度,凡被下詔旨入政事堂參議大政的大臣,皆被稱作參政大臣,而可入政事堂參議大政。
基本上都是內閣閣臣、六部尚書和樞密院、都察院堂官有此資格,同時又此資格者,基本上都會加三孤或三公官銜。
而張學顏也屬於參政大臣之一,且也在政事堂總結清丈田畝成績與決議新增兵額的這一天,而先向朱翊鈞彙報起了關於清丈田畝的成績。
朱翊鈞也認真地聽完了張學顏的彙報。
他記得歷史上大明萬曆六年曾由戶部尚書王國光會同內廷、工部等統計過,而當時歲入本色和折銀是一千八百餘萬兩。
現在多一些,自然是因為這一世的清丈更加徹底的緣故。
所謂本色和折銀,就是銀子加其他實物,因為為了便於統計,故會將各類小麥、穀物、絲絹等折銀統計。
這裡面自然會有水分。
基本上,文官們不會想讓皇帝看到太好看的財政數字。
從公而言,是因為不想讓皇帝有大肆耗費內帑與國帑的心思,尤其是國帑,為了讓皇帝節儉,所以文官們都會在折銀時,往低了折。
當然,從私而言,也是便於管錢糧的官員中飽私囊,比如明明所交棉布值一百兩,折銀折成八十兩乃至五十兩,這樣就能讓大量國帑變賣成為現銀而落入自己腰包。
所以,統計的數字往往會比官吏們徵收上來的真實值少。
但少多少,得看吏治情況了。
只能說,萬曆初年,可能文官更多的是考慮到了前者,而不想皇帝因為財政好轉而不再節儉。
歷史上,張居正就以萬曆六年太倉歲入增長不及萬曆五年多為由,且絲毫不提萬曆六年節餘還是在增加的情況,而勸阻過萬曆的鋪張浪費行為,還要求萬曆和他的皇室更加節儉。
朱翊鈞也知道這一情況,但他沒有打算拆穿。
因為這種行為是整個官僚集團的統一行為,除非他拋開文官官僚們,自己親自統計,不然就只能允許這種水分存在。
哪怕朱翊鈞讓太監來做也不行,太監也會藉機如此。
如歷史上,萬曆讓太監徵礦稅,實際上稅收所得,他和太監們是四六分成。
六成是太監的。
而他這個皇帝只能得四成。
歷史上的萬曆也只能認了。
話轉回來。
即便文官們再不想財政上的數字太好看,但因為新政的確已推行八年,清丈田畝也的確歷經三年而順利完成,所以,再怎麼儘量操作,也無法掩飾賬面上的耀眼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