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七章 和衣睡倒人懷,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五十七章 和衣睡倒人懷
真實的歷史上,我國最早的暖水瓶正出現於北宋後期。這種暖水瓶也稱“暖水釜”。在宋代的餐飲業中,商販們冬夜“提瓶賣茶”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行當,他們獨立於酒店飯館之外,專門向客人斟茶倒水,客人忙了,甚至在路邊買碗熱茶暢飲。而買茶人所用的“瓶”就是保溫暖水瓶。
宋代的暖水瓶什麼結構?可惜現代已沒有實物。現代人只能按蔡襄在《茶錄》中記載推斷:宋時暖水瓶的構造是用“玻璃為膽,水銀為裹”,其基本樣式為:“寬口、長頸、長腹,瓶口安有開啟的瓶蓋,還有把手”——與現代的沒有太大差距……
而親歷的趙興現在可以從專業的角度說:其實宋人還沒掌握銀鍍膜技術,但他們奇思妙想地用一種新發明代替:先將與瓶膽大小相同的銀箔塞入瓶內夾層中,而後灌入水銀,用水銀的重力將銀箔擠壓在膽內玻璃表面,而後將水銀傾出,瓶膽封口……
宋代使用暖水瓶已成為當時社會的時尚。連店裡的夥計都能“提瓶賣茶”,說明這玩意的普及,使用人已算不上“小資”,也就是一平民,連販夫走卒也可以享受。
然而,這項北宋末年最流行的時尚,此後竟然連一件實物都沒有留下來……
宋代做官人出外冶遊,都習慣自帶一個熱水瓶,以此表示自己品行高潔,不喝販夫走卒喝的水……當然,這裡頭還有衛生習慣問題。像劉貢父那樣的麻風病人,在宋代沒有引起大傳播,可能正與宋人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分餐制有關。
趙興也是出於對這時代衛生狀況的不放心,所以他才走哪都把熱水瓶帶上。只是他的熱水瓶瓶膽外包的是紫金金屬殼,一拿出來顯得有點惹眼。
然而,還有過分的。趙興喝茶的碗也是紫金碗,筷子也是。
這倒不是出於財富的炫耀,而是出於擔心。中國古代瓷器含鉛量過高,這個問題直到現代才解決。而宋代流行的飲食用具是瓷器與漆器,漆器裡所含的有毒化學物質更多,尤其是在加熱的情況下……所以,趙興想來想去,便採用了相對安全的青銅碗與紫金碗。
相對來說,紫金碗的價格其實比純銅高不了多少,因為從懶漢金中提煉純銅,成本反而大大增加。但紫金可以鍛壓的極薄金箔狀,還能保持堅硬形體。所以,趙興幾經選擇,最終確定:旅行用器皿無可爭議,只能是紫金製成。
桌邊其他人都是瓷碗,李之純是客人,只有他與趙興捧著亮晃晃的紫金碗喝茶,小吃店裡的旅客全在悄悄打量這桌上的人,李之純略有尷尬,趙興坦然無事。張用則在頻頻摸趙興的碗,似乎也想整一套玩玩。
幾盅熱茶喝下,後院梳洗的女人們返回了。這時候,廖小小愛往臉上貼“面花兒”的裝扮習慣,已傳染到了全體軍官夫人那裡。而張用夫人來自京城,是最先的跟風者。有這倆位上官的妻妾做榜樣,出來的女人們都個個出精作怪,有的在臉上貼珠花、有的貼金箔剪成的小鳥、花卉,作出人工酒渦。
這群京城時尚的官眷一出現,廳堂頓時靚麗了許多。店中客人已無心飲食,不由自主地頻頻往這裡斜眼。
軍官們倒是很得意自己妻子的美麗,他們扯著嗓子,炫耀似的呼喚著自己的妻子。張用沒有阻止他們那份炫耀,他一揮手,說:“都來了?這飯廳容不了太多客人,你們叫上渾家,去旁邊飯館吃。”
客人本還在惋惜,不一會而,大多數客人散去,他們望見女眷中最漂亮的幾位留下來,心頭禁不住一喜,繼續偷窺。
剩下的女眷是分別是張用妻妾、李之儀妻妾與趙興妻妾。這些女人當中,唯獨程阿珠與陳伊伊沒有貼“面花兒”,而程阿珠沒貼面花兒是因為這位山裡姑娘樸實,陳伊伊不貼是因為趙興看不慣這種裝扮法,拿趙興的觀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