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四章 牛年大吉,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作卜慶第二,被趙興怒火波及。於是……
剩下的事就是張用的活兒了。
二月,蘇軾進入貢院前,特地寫了名為《劉向優於楊雄論》的文章悄悄送給李廌。因李廌住在馬夢得那裡,蘇軾託其將文章帶往李家。不巧,李廌恰好當日外出,僕人將蘇軾的文章放在桌子。不久,章惇兩個兒子——章持、章援來李家拜訪,看見放在桌上的文章,喜出望外,就佔為己有,並回去認真揣摩。
李廌回家之後,不見蘇軾的文章,心中悵惋不已。考試時,試題果然與蘇軾所寫的文章十分類似。章持、章援模仿李廌的口吻一揮而就。而李廌則因心情煩悶而表現不佳,大失平時水平。
閱卷的時候。蘇軾認為第一名肯定是李廌,等評閱完考卷拆號時,發現第一名是章援,而文筆與章援相同的章持則排在第十位……李廌最終落第。蘇軾為此事懊悔不已。
然而,宋朝有律:凡朝中相侯子弟均不得列為科舉之首。故而殿試時,章援從第一變移至第五,如此,章援也就與狀元擦肩而過。章族為此很不忿,將章援當“狀元”錄入族譜,以示紀念……
三月末,朝廷再下旨意,詔令諸路經略司護耕——這活是團練的活。
在農耕文化下,每年的耕作都是一場重頭戲,團練的存在就是在耕作開始的時候,保護農民不受盜匪的侵擾,在收割的時候,不受盜匪的搶劫。這護耕活動是團練每年的首要任務,它在一場儺舞中拉開序幕。
其實,現在雪仍未化,可是朝廷已經迫不及待了,生恐今年耕作晚了,導致災荒。地方官員也憂心忡忡,望著白雪皚皚的田地唉聲嘆氣。
儺(nuo)舞,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淵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周代稱儺舞為“國儺”,納入國家禮制。儺禮是希望調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
田頭,幾名團練正拿著一個鬼臉面具在那裡跳著古老的儺舞,舞儺者稱之為“團將”,他配戴形象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奔向各個角落,跳躍舞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
驅鬼儀式結束後,當地最高長官上前焚香禱告,並將一杯酒水祭告天地後,灑在鋤頭與犁上……然後,大家都傻眼了。
遍地積雪,從哪裡下鋤呢?
趙興這時的身份是團練判官,他正與張用騎著高頭大馬在田頭巡視,一隊馬弓手隨在他們身後,左右巡查,張用指著田,也在發愁:“今年恐怕是個荒年……”
趙興回首望望團練隊伍,漫不經心的回答:“是呀,聽說遼國那裡已經賑濟了七次了,我們這裡也賑濟了十餘次,這樣下去,農夫們該發愁了。”
趙興話裡帶有了那股懶洋洋的腔調,令張用很詫異,他抬眼看看趙興,醒悟過來:“也是,我們倒不用太愁。密州團練沒有剩多少人種地了,海貿的收入足夠養活自己了,可農夫呢,我還是擔心,萬一農夫飢餓難耐,密州盜匪四起,恐怕我團練就難受了。”
趙興晃了晃馬鞭,指點一下身後的隊伍,說:“看看你身後,你還用發愁嗎?”
密州團練現在發了。
自從年夜宴上,密州團練敲動大鼓奏響《黃帝炎》,鼓聲眨眼間傳播到京城。隨後,那隊表演的團練被招入禁軍,編入京城殿前司,專門替皇上演奏。張用因為訓練出這撥人手,受到朝廷的嘉獎。年後,朝廷的京東路防禦重心漸漸的向水軍傾斜,張用這裡新近得到七個指揮的編織,使他統轄的兵力達到了十五個指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