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六章 來了一個要拼命的,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聾的尖叫,活像現代遇見偶像的歌迷。
“又威武!又英俊!人好,馬好——天下第一”,倭女們叫的放肆,也不知道在說兩人中的誰。一名倭女還亮著嗓子喊:“主人,我的房門夜夜都不鎖,你來我床上晃吧,我喜歡!”
笑聲隨即響成一片,陳慥嚇得趕緊催馬逃離。
這廝毫無義氣的自己先逃了,趙興也沒有勇氣在十幾個女人嘰嘰喳喳的評論當中繼續晃悠,看看時間快到了,他摟著蘇遁催馬來到府門。
府門處,王夫人正在整理馬車,朝雲也在等蘇遁來。這兩人來的時候空手,走的時候,光蘇遁的寵物就裝了一馬車,其餘那些玩具與隨身物品,又繼續塞滿了整整三輛車。
趙興跳下馬,將蘇遁抱著送給朝雲,與程阿珠一起向王夫人道別。臨走的時候,趙興突然想起一事,他又低聲詢問朝雲:蘇軾一家人的靴子都是在哪家店中定製。
朝雲匆匆告訴了趙興店名便登車告辭。趁著春光正好,趙興來了興致,他叫人再牽一匹馬來,帶著兩名僕人,與程阿珠一起趕往那家靴店。
靴本胡服。南北朝時以前,漢人著靴之習尚不通行。唐代馬周進行了改造,並迅速成為流行時尚,百官效仿,遂為常服。靴在北宋當時已不是“少見的東西”,它成了冬季取代木屐的必備物事,夏季也很流行。
宋代的靴店類似現代英國、義大利鞋店,店裡都存有老顧客的鞋掌形狀,並特設一本“坐簿”,無論是官員府中定製的,或是使客往來帶走的靴子,都有在坐簿上寫明“某,本年某月府中差某幹辦定做製造”,而且皮靴襯裡還要夾上張皮紙,寫道“某年某月某日鋪戶某某造”。
宋代的皮靴並不跟京劇中用的一樣,是木底厚靴。木底厚靴技術,是由於蒙古人來了之後出現的技術倒退。趙興曾偶爾在一部探索節目中看到過出土的宋代木鞋樣板,那副靴子木底做的很特別,薄底雕花,式樣很新潮。其上應該是縫製的皮革,但由於皮革已經碳化,看不清楚具體款式、
趙興隨身攜帶了幾塊麻逸龍血樹的木板,他要求製作的是一副高跟鞋。宋代流行裹腳,那種“錯到底”的鞋子實際上就是老式的高跟鞋,此後,由於製鞋技術的倒退,人們便從腳上做文章,北宋時期的“裹足”到了南宋,就成了一味追求撾斷腳指骨的“纏腳”……一字之差,從美學追求變成酷刑。
“錯到底”的鞋底是整木板,前低後高做成“一體化高跟”。趙興要求的是鞋底木質,鞋跟用金屬製。木質也行,但須單獨雕刻,再拼裝起來。這樣作出的鞋子份量輕了許多,鞋跟可以做成各種造型。這種鞋子在技術上不存在難題,但
老闆看著趙興交出的幾塊龍血樹木板,他敲了敲板型,皺著眉頭說:“客官,這木板太硬,如果要雕出腳形,恐怕得十來天功夫。”
趙興從身上摸出一根鉛條——這是昨天鉚馬燈時剩下的,他用鉛條在紙上畫了個高跟鞋的形狀,又在鞋跟處畫了一條橫線,指點著這個樣子說:“鞋底要雕成這個樣子,鞋跟部從這裡分成兩截,然後相互用鐵釘鉚在一起,下面則釘礃子。鞋底不能是光板,要雕上防滑齒。固定鞋跟的金屬釘我送給你……多少日能好?”
老闆仔細看著那個鞋樣,閉上眼睛在腦海中虛擬著成品的圖案,然後睜眼回答:“好奇怪的鞋,取腳樣的時候要把腳立著,不能平著……客官要求的細發,至少需要一個月。”
“十倍價錢,一天完成”,趙興乾脆,直接用錢砸暈對方。
老闆有點為難:“這木頭太硬,頗費功夫,恐怕……”
“笨,我讓你從鞋跟處把鞋底分成兩部分,你可以讓兩個人分別雕飾鞋跟鞋掌,再組合起來……二十倍價錢,一天!”
老闆精神一震:“客官既然要的急,我就多招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