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六章 來了一個要拼命的,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一十六章 來了一個要拼命的

對面的那個人頓時噎住了。

他確實不配跟趙興談“江湖規矩”。

宋代正是“江湖”一詞誕生的時代,但它的語境跟現代完全不同。宋人所說的“江湖”有兩個語境,分別為“莊子說”與“范蠡說”。

首先使用“江湖”一語的是莊子,莊子談“江湖”是與“廟堂”對應的概念,含有“隱居”、“退處”的意思;范蠡說的“浮於江湖,變名易姓,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是指經商。前者是偶然失勢的“官人”,他們有資格用“江湖客”來形容自己——范仲淹便引用了這種說法;後者是家財萬貫的“商人”,他們說“江湖客”是在暗自得意自己“財如范蠡”。

中國自秦以來以農立國、以農為本,還以井田制為社會理想正規化,並以此為中心設計出一整套政治和管理制度來。“離土離鄉”意味著逸出傳統的正規化制度之外。從農本社會的觀念出發,這些離鄉之人流動隱秘,生計無常,是古代法制最難管理的一類階層。

到了宋代,宋人重商,商業以互信為基礎結成網路,必然會產生“自組織”體系。而兩宋主要取賦東南,故“兩京端賴舟楫交通”,屬於“浮在水上”的繁華都市。航運交通貿易的發展,將人流物轉延伸到都市中的商業、服務業、娛樂業。

這種社會演進助長了百姓活動空間的擴大,於是,“江湖”這個詞應運而生,同時誕生的還有“江湖社會”、“江湖宗法”。

混江湖是有法則的——宋人重視敦親睦鄰的宗法,所以“宗族社會”的特性不可避免地帶進了“江湖社會”,比如宗法中的兄弟互助,投射入江湖社會就成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結拜兄弟”等俗語,其商會會長亦如族長,長老一般權威,而商會議事堂則完全仿照宗族架構設定。

到趙興來的時候,這種江湖社會已經延續了百餘年,逐漸,“江湖規矩”便成為“平民宗法”,或稱“遊民宗法”,並進一步成為“遊民信仰”。

也就是說,在宋代,只有退隱的官員與富商才是“江湖人”,才有資格談“江湖規矩”。

對面這些人,說得好聽點叫“武林豪傑”、“京師大俠”,但宋代把他們稱為搗子、破落戶、潑皮、白日鬼、幹隔澇漢子……等等,現代,早時候把他們稱之為“最堅定的革命者”,後來把他們稱之為“流氓”,或“暴力分子”。

這些人在宋代,是站在“江湖”門口,羨慕地仰望江湖社會的人。他們敢自稱為“江湖客”,得等蒙古人來了後,將傳統文化完全摧毀才行——因為宋代以後,各個朝廷實行抑商政策,潑皮無賴們終於有資格使用他們一直望著流口水的“江湖”這個詞,來自稱自己。

但那時,“江湖社會”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因“平民宗法”已被摧毀——“朋友是用來出賣的”這種話可以用來炫耀自己的睿智,恰好是“遊民信仰”崩潰的證明。

這叫“崖山之後無中華”。

這時,趙興擺出官威,確實讓這群破落戶無話可說。他們確實沒資格談江湖。

原本他們以為府中住的人是名商人,所以準備仗人多與對方講“江湖規矩”,令對方屈服。但沒想到趙興卻擺出來官威,很乾脆地認為他們沒資格談“江湖規矩”這詞。

這下子,那些人不好開口了,他們彼此尷尬的使著眼色,有些人已經後悔被人蠱惑,跑這一趟。

趙興轉向陳公川,平靜的說:“你肯原諒他嗎?”

陳公川虛弱的搖搖頭,對面一個人嚷了起來:“大官人,大人,他在負荊請罪啊——都負荊請罪了,你還不原諒?”

“這小子小說讀多了,腦子讀傻了”,趙興撇撇嘴:“如果是我綁架了你的兒子,侮辱了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小透明

車間主任老歌

錦衣鎮山河

肥胖的可樂

關東往事

餮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