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七章 錢到哪裡去了?,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百五十七章 錢到哪裡去了?

趙興思考半天,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小皇帝的話,他思考半天,緩緩的豎起一根手指,回答:“陛下,王荊公變法,究竟效果如何?我們讓數字說話——天禧末年,朝廷稅賦總入2653萬貫、鹽利300萬貫,酒利896萬貫,茶利330萬貫,田稅1526萬貫;治平年間,朝廷稅賦總入4400萬貫,鹽利1156萬貫、酒利1286萬貫、茶利117萬貫、田稅2559萬貫。

熙寧年間,王荊公變法了,當年稅賦總入5060萬貫,這資料比之往年所增有限,然而,考慮到人口的自然增長與田稅、貿易的自然增長,我們可以認為這一資料完全與改革無關。因為即使一個白痴當政,他啥事也不會幹,只會睡覺吃飯拿薪水,隨著丁口稅的自然增加,貿易的累進增加,那幾年大宋稅賦也會自然而然,應該增長到那個數字。

但是,王荊公的變法主張,真的起到等同於一個白痴的作用嗎?……讓我們看看具體的資料,當年稅賦總入5060萬貫,其中鹽利1200萬貫、酒利1310萬貫——陛下,光這兩項就是2510貫,剩下的茶利、田稅、市舶稅、市易稅等等合起來才有2540萬貫,而治平年間,朝廷光田稅就是2559萬貫、茶利117萬貫。至於市舶稅、市易稅再加上……

這就是王荊公‘改革的成就’。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王荊公絕不是一個白痴,他對大宋財政起得不是‘白痴作用’,是‘禍害作用’。

陛下,治平年間年間光田稅就有2559萬貫。王荊公改革了,他增加了幾個市舶司,新開了泉州、明州等多個市舶司,市易法下商稅、市易稅應該比鹽利、酒利的自然增長還要多。然而,在青苗法,免役法,保馬法、均輸法等種種新法的刺激下,我們大宋的這些新稅種,加上田稅專案,反而下降了。

這是怎麼回事?請問,陛下能猜測出這是什麼原因嗎——後幾樣的稅賦少了。是王安石變法讓利給百姓了嗎?沒有——百姓交不上青苗錢,交不上免役錢,交不上保馬錢,被蓄意趕出了家園,他們的財產被人沒收了,為此百姓流離失所,流民數百萬,輾轉乞討。餓死於路者不計其數——那麼,錢到哪裡去了?”

趙興說完,轉向曾布:“曾布大人,我地曾相,想當初王荊公變法時。你在場,你說說,錢到哪裡去了?百姓的財產確實被剝奪了,但國庫卻沒有增加收入。反而因為新法的實施,商稅、市易稅與田稅合起來比往年還減少了?這些錢到哪裡去了?

錢,真真實實的銅錢,它不是個屁,不可能平白無故消失在空氣中,這錢老百姓掏出來了,他們甚至將幾十年的積蓄都掏出來了,掏出幾十年的積蓄依舊不夠償付變法的成本。為此,許多人喪失了生命,許多人喪失了家園,許多人為此背井離鄉……但老百姓的錢到哪裡去了?

變法、變法,這可不是‘變戲法’,把老百姓地錢眨眼之間變沒了!那些錢到哪裡了——都言王荊公變法使大宋財賦足,為什麼變法期間大宋商稅自然增長,而變法的主要努力方面——田賦卻降了。

我再問個問題。王荊公貶謫後。大宋田稅又如何?那些言稱‘變法使大宋富足的人’,敢不敢把那個數字說出來?說出來我們聽聽?

而另一個事實是:司馬君實相公廢除新法後。我大宋財稅是升了還是降了?王相公說變法的目的是‘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但他的變法確實加賦了。而沒有了他,取消了他的變法後,民確實不加賦了,我大宋賦稅為什麼反而升了?荊公門徒們,把省略的資料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廢除變法後出現地真實事實!”

趙興陡然發難,令曾布無言以對。

是呀,從表面看,變法後大宋財賦是增長了,然而細化分析卻發現,增長的部分是隨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小透明

車間主任老歌

錦衣鎮山河

肥胖的可樂

關東往事

餮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