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章 不拿人才當個寶,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百二十章 不拿“人才”當個寶
這點帥範似乎有點經驗,他雖然是第一次聽說這事,但說到了點子上:“坊場以前之所以入不敷出,乃是官吏不顧恤財力,只管提錢花銷,卻不知道坊場運營,也需要錢財流轉,東翁只要清楚這一點,雖然分給他們紅利,卻是固定份額的紅利,經營上面不讓他們插手就行。”
万俟詠得意的回答:“這點東翁早已想到了,那些人幹拿紅利,他們的股金從購買坊場的價格中扣除,官府只要少收點,就等於那幫馬軍出資了。
除此之外,日常經營由我們的家僕出面,賬目由鰍棧的一賜樂業人監管,那群一賜樂業人並不會壞了自己的名聲,讓賬目混亂的。”
万俟詠在那得意的解釋,趙興向著單鍔說:“這恐怕是我們在揚州最大的活兒了,上面有蔡京壓著,今年我們幹不成別的,單先生今年且隨我四處檢視一下吧。”
單鍔一拍肚子:“無需檢視,我在附近轉了三十年,揚州每一條枝杈我都知道,前幾日我檢視了縣庫,揚州雖富,縣裡卻沒幾個錢,沒錢,啥事也幹不成,今年我們且小打小鬧一下,我知道幾條小河,稍稍疏浚一下,花不了幾百貫,不如我們今年先試試手。”
趙興嘆息的說:“揚州這片繁華的地方,僅僅只有十萬多戶,你說人都到哪去了,以我看,現在春耕尚未開始,不如我們上書朝廷,從山東一帶移民幾萬,單夫子挑一塊地方,我們讓百姓移囤,如何?”
單鍔高興的很:“如此,甚好。”
万俟詠聽說,連忙又建議:“不能從山東一地移民,我聽說秦鳳路戰火不斷,其地百姓流離失所,但那裡百姓經擅養馬,養牛,也需從那裡移民,大人可以把奏章寫的婉轉一點,令多路輸送,這樣才能儘快遷移足夠的流民。”
“三萬,三萬就夠了”,單鍔興奮的拍著膝蓋,多年積累,如今正可以大展宏圖,他興奮的語不成句:“揚州戶籍雖然只有十萬,但城中百姓務工的,經商的,不下五六十萬。如果移來與本地戶籍相當的人口,恐怕會引起宗族衝突。
万俟兄剛才的想法好,從各地移送來百姓,依託這條大運河,人少則轉運的快,大約三四個月三萬人就能到齊,等他們耕作完畢,收穫一季之後,明年投親靠友的都來了,我們只管拓地就行了。”
趙興繼續說:“春耕稍晚點也不怕,這幾年我在密州引種麻薯,這東西產量高,土地貧瘠也不怕,而且長的瘋快,兩三個月就有成熟的。只要百姓捱過了兩三個月,他們就能落地生根……”
万俟詠也很興奮,他原本以為做趙興的幕僚只是處理一些雜務,沒想到這一下子竟然要幹這麼大的事,這份奏章送到朝廷,今後別人問起誰經手的,他万俟詠豈不光彩了。
蔡京動作很快,沒兩天,他已經拿著一疊圖紙來找趙興,進到趙興這院子,他又幾乎忘了自己來的目的,只顧盯著院裡的僕人,眼珠轉個不停。
趙興連聲呼喚,總算把他的魂叫了回來,他看了看手中的圖冊,立刻注意力回到了正事上:“離人,你送我的那箱物件我可算好好研究了一番,先不說七級浮屠,說鏡子吧,你箱中有幾件玻璃鏡,照人千毫畢露,一點不變型,我遍閱古書,從古文中找出一百餘種古鏡式樣,此外,我亦琢磨出百餘種新樣,你瞧瞧,這是漢鏡款式,龍鳳鏡、銅雀鏡……這是晉代銅鏡模樣……;這是唐鏡……
此外,我還找了一些金石圖錄,翻出各個時代匈奴、突厥、柔然鮮卑古鏡模樣,做了刪改,別發籍樞,作出約五百種鏡樣,離人看看,這些鏡子怎麼樣?中意否?”
趙興翻了幾頁,仰天嘆了口氣。
要說這大宋誰能是第一產品設計師,非蔡京莫屬。趙興箱子裡只放了三張玻璃銀鏡,竟能觸發蔡京的靈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