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五章 瘋狂的舞蹈,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白嫩嬌小的蓮足,腳下一雙銀底靴子,亮出整塊銀板澆鑄而成的鞋底,這鞋底打磨的鏡子般明亮,而她的長裙只及到腳面,走動之間,鞋底一閃一閃,像淘氣的小精靈在眨眼。
兩名新來的女奴面向趙興跪下,行“五體投地”大禮,她們的雙手伸展,將自己的身材完全展示出來,額頭緊緊貼在地面。緊接著,喀絲麗也向趙興彎下了腰,她扭動的向蛇一樣,渾身的鈴鐺發出有韻律的響聲,活像一隻雲雀在枝頭跳躍。
喀絲麗的腰越俯越低,不一會兒,她的腰腰像是能摺疊一樣,竟然完全的折了下去,額頭貼近了地面,唯剩兩隻手舞在空中,像蛇一樣跳動著,以人力難以想象的不可思議,波浪起伏著,扭動著。
趙興點了點頭,躬身行了一個彎腰禮,喀絲麗額頭一寸寸離開地面,她的手繼續嬌嬈的舞動,肩部聳動,脖子顫動,唯獨腦袋不動,與此同時,她的腰扭的更匪夷所思,令人眼花繚亂。
仰充在旁邊充內行,他低聲解釋:“這是‘大食蛇舞’,我在泉州胡商那裡看到他們的家伎表演,聽說這舞極其勾魂攝魄,看過的人都不願對外解說,所以民間都私下悄悄傳聞,說什麼的都有。比如明州那裡把它稱作‘奼女天魔舞’,聽說京師胡人館也有這種舞蹈表演,被稱作‘千手大喜樂’。
近年,偶有觀賞者將之傳於外,他們記載:舞者‘身被纓絡、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韈。內一人執鈴杵奏樂’……這玩意,誘惑啊。”
仰充不知道,現代,這舞蹈還被稱之為“肚皮舞”。
喀絲麗一寸寸抬起頭來,她的身子直了起來,但腰姿還在扭,腳下紋絲不動,腦袋保持原位,腰扭的像風中百合,而她的手勢、肩部的動作更讓人歎為觀止……人的一雙手怎麼能作出如此多的動作,那雙胳膊彷彿沒有了骨頭,任意處都可以彎曲、摺疊。
猛然間,一聲脆響,這是喀絲麗跺了一下腳,緊接著,樂聲響起,她身後的兩名胡姬也開始抬起頭來,額頭離開了地面,慢慢的直起身來。
緊接著,喀絲麗發出連續的跺腳聲,眾人眼前一花,喀絲麗抖動的裙子旋轉起來,兩名胡姬也跟在她後面轉動,一邊轉一邊舞蹈著,場中是一片急促的銀鈴聲,還有響亮、急促而清脆的跺腳聲。
這已經轉換成“弗拉明戈舞”了,它也稱“西班牙大擺裙舞”,後來從這種舞蹈演化出踢踏舞……
喀絲麗穿了一雙銀底鞋,跺腳聲清脆的像鞭炮,又像是鼓掌……舞到憨處,喀絲麗一邊拍著巴掌,一邊清脆的喊著節奏,那充滿“3”、“4”音符的音樂,讓人坐不住,只想隨著音樂搖擺。
場中的眾人坐不住了,現在的場面活像一個迪斯科舞廳,觀眾們身體有節奏的搖晃著,隨著舞蹈者喀絲麗的掌聲、腳步聲,拍掌跺腳。到最後,他們嘴裡也像喀絲麗一樣,呼呼哈哈的,狀若瘋狂的叫個不停……
“弗拉明戈舞”就是這麼富有感染力。
“弗拉明戈”一詞源自阿拉伯文的“逃亡的農民”一詞。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比較接受的說法是吉普賽人從北印度出發,幾經跋涉在9世紀(唐代)來到西班牙南部,帶來了一種混雜的音樂。這種樂舞融合了印度、阿拉伯、猶太,乃至於拜占庭的元素,後來又注入西班牙南部摩爾人的養分,而居住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吉普賽人(又稱弗拉明戈人),使其定型並揚名。
“弗拉明戈”這個詞,現代也被用來形容一種人生態度。早先的中國字典裡解釋為一類追求享樂,不事生產,放蕩不羈,並經常生活在法律邊緣的人。但後來採用國際通行說法稱:“弗拉明戈”代表著一種慷慨、狂熱、豪放和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這似乎正是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詩人所追求的雅緻生活:慷慨、狂熱、豪放而不受拘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