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四章 最俏麗的女人與最有學問的人同臺綻放,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待的不止一個人,下面有很多被虐待的人等我重用。可我沒法重用死人,所以……我會懷念你的!
在場的三人都是古人,在這種氛圍下提到先王,三個人不覺一齊落淚。太后於是賜東坡座,賜茶葉一包,又對他說:“你要盡忠輔保幼主,以報先王之恩遇。”
等蘇東坡鞠躬退出時,太后又從桌上拿起一個刻有蓮花的金燭臺,當禮品賞與蘇東坡。
蘇軾此後有段時間沒提辭職的話,但正是這份呂大防的任命書又出事了。呂大防上任不久,御史趙挺之等人看了任命書中“民亦勞止,汔可小體”一句——這本是《詩經》中的話,卻被說成是將神宗比為無道暴君周厲王,其心何其毒也,臣心何其傷也!非殺殺殺殺殺,不足以安慰老臣們這些受傷的小心肝。
蘇東坡對趙挺之也深惡痛絕,反駁說他是“聚斂小人,學行無取”,“挺之險毒,甚於李定、舒亶、何正臣”……
這個趙挺之不很有名,但他的兒媳婦在中國沒人不知道,叫李清照。
事後,雖然“蘇粉”高皇后力挺蘇軾,令蘇軾避過這場攻擊,但蘇軾對官場中的“鬥爭藝術”已充滿了絕望。
你說隨便說個詞都算是“影射”——這還讓人寫不寫字了?一個國家政壇、一群國家精英,居然把“文字獄”當唯一治國手段。
煩惱鬱憤的蘇軾再度想起趙興那句話——“不如歸去”。他慢慢站起身,陡地加快速度,鋪好紙研好墨提起筆,寫下了今年以來的第四道辭官表……
蘇軾這裡鬱悶,但生活還得繼續。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這天是三月三,金明池大檢校首先在“口號”聲中開場。
所謂“口號”,指的是沒有配樂的祝頌詩。古代詩歌都是可以歌唱的,而祝頌詩雖然也可以用來歌唱,但不加配樂,全憑人一張嘴抑揚頓挫地吟誦,所以叫做“口號”。
《全宋詩》中記錄了一千多首“口號”,這種讚頌詩後來也被叫做“謳歌作品”。但這一千多首“口號”詩中,沒有一句可以被反覆傳唱並流傳於後世,可謂“千首詩,一聲屁。”
現代的“口號”繼承了“屁”的傳統,但它們已經沒有詩的文采,只剩下聲嘶力竭的喊叫。它甚至不是詩,只是一聲吆喝而已。這種吆喝即使在宋代也乏善可陳,但這種形式必須走完。
“口號”由今科主考官開始——蘇軾、張耒開始,而後詹邈接力,新科進士們按照名次,依次站出佇列,吟誦一首謳歌當今聖上如何偉大英明正確的詩歌,宣誓緊密團結在十一歲的皇帝陛下身邊,誓將大宋王朝的偉大統治事業進行到底……
佇列中,蘇軾今天出現是為了遞送辭官表的。因為大宋官員都來金明池上班了,所以他不得不站在隊伍中唱“口號”。等詹邈接力,他立刻摔袖下了魁星樓,向對面跑去——對面那樓坐的是朝廷大臣與皇上、太后,以及宮妃。
令人逗笑的是,“口號”結束,緊接著上場的是“百舌”,那是以人嗓聲模擬非人類聲音,對大宋進行繼續謳歌——人的聲音隨時會被“文字獄”,鳥聲沒有這種擔憂。只見場中宋小娘子嘬起嘴唇,含著喉裡的嗓叫子,模仿百鳥齊鳴、群獸爭嘯的情景,將“謳歌事業”的氣氛推到了高潮。
高潮處,一聲鑼響,六條龍舟分為兩隊衝出起跑線,他們在池邊數萬京城百姓的歡呼聲中,向立於湖中一根掛著錦彩、銀碗、紙幣的“標竿”劃去。
只見湖水騰波,條條龍舟如離弦箭,似翔躍魚,直奔“標”去!岸上,鑼響鼓鳴,管驟板急,成千上萬的市民們,以春雷般的歡呼給湖內競渡“爭標”的龍舟鼓勁……
這就是《金明池爭標圖》描繪的場景,這幅大宋傳世國寶不知道是李公麟還是張擇端繪製的,趙興記得嘉德士拍賣行曾經展示過這幅作品的仿造品,據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