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三章 客思倍從來(上),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八十三章 客思倍從來(上)
西貢,按宋代漢語讀音翻譯應為“柴棍”。其中,sài是越文漢字的柴、gon是喃字的棍。越南語sàigon的意思是“棉花”。西貢這個詞還有另一種解釋法,叫做“崑崙”。
據現代考證,中國歷史上的“崑崙奴”就是來自西貢(外海崑崙島(今崑山島))上的亞洲馬來黑人。而據印度歷史記載,西貢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主要向中國銷售奴隸,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而古人發音不準確,誤將“柴棍”讀為“崑崙”,這才有了“崑崙奴”的名稱。
趙興隨蒲易安匆匆的趕往阿拉伯商館,他邊走邊好奇的打量著柴棍街頭的景色,街上的行人明顯分成兩個等級,一個等級人穿的衣服很復古,即使以宋代的穿衣水平來看,他們的服裝也顯得過於落伍。那種服裝趙興曾在電視劇裡見過,有點接近唐代時期中原人的服飾。
而另一派人與前者有著明顯的區別是:他們頭上纏著高高的纏頭布,服飾打扮接近現代印度人。從他們的膚色看,這些人似乎是當地土著,他們的社會地位明顯低於前面的人,他們大都神態謙恭的尾隨唐裝人身後,臉上帶著討好的笑。
這是真正的唐裝,趙興在《簪花仕女圖》見過這樣大氣的服裝。越南人稱這種服裝為“襖四身、嫩巴尋(亦稱“嫩乖操”)”。(“襖四身”aotuthan,長衫一類,共四層也。“嫩乖操”nonquaithao;嫩者,笠也;乖者,帶也;操者,巾也,綢一類巾也。)這是他們對正宗唐裝的稱呼。
對於越南朝服衣冠與唐不二的現象,西晉末年從河南虞城遷移來的胡姓移民後裔,胡季犁有詩曰:“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至於越南土著為什麼“纏頭”,是因為古越人為了適應當地炎熱天氣,養成了“斷髮”習慣。然而,看到遷居來的漢人一頭長髮後,他們非常羨慕,由於留有長髮的人在越南都是擁有先進文明的貴人,他們有心效仿,沒有頭髮就拿布盤在頭上,裝作長髮漢人,久而久之,“纏頭布”就成了越南文化的一部分。
蒲易安見到趙興老盯著那群越南人土著看,他會心的一笑,說:“想買奴隸嗎?崑崙奴在這裡很便宜,你要在瓊州建基地,需要大量的奴隸,這些人恰好適應當地的氣候。不過,我估計你需要的數量很大,大約需要兩萬名左右,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採購時間……如果你決定了,我的人可以幫你慢慢囤積。”
現代的基因考證證明,中國南方有許多人具有馬來黑人血脈,據推測,他們應該是中國南方大開發時,被南方大地主買去,而後融合在漢文明中。與此同時,真正的勤勞而又耐吃苦的馬來黑人,經過千年的販售,他們反而在南海上徹底滅絕,而現在留在南洋一帶的土著,都是一群公認的懶人。
由於中國歷史從來就是帝王家譜,這些民間事物很少被記錄,現代中國人只能透過別國的歷史書,才能慢慢考證出歷史真相。
既然中國歷史史書上不記載這些,趙興這個歷史盲更不清楚了。這時,他已經被蒲易安的口氣嚇住了——兩萬奴隸,這數目也太嚇人了。
如果他真做了,史書上不知道該如何記載——血腥的大奴隸主?!這名聲可不好。
“不好,如果他們能吃苦的話,我只要兩百戶就夠了,兩百個輕壯勞力,兩百名婦女,讓他們結成夫妻,男的去修碼頭,女的種甘蔗稻穀……再多,那就太顯眼了。”
蒲易安還沒來得及回答,已經到了阿拉伯商館,他領著趙興直往裡面走,商館內,來來往往的人表情都有點焦灼,他們似乎與蒲易安很熟,迎面走過時都相互打著招呼。
後堂幾名大鬍子阿拉伯人正在低聲商量著,見到蒲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