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五章 不學無術的後果(上),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五章 不學無術的後果(上)(本章免費)

夜飲東坡醒復醉——也是這老頭做的?

趙興腳一軟,滾落浠水裡。程濁程夏見到老師突然墜水,慌忙跳下水去營救。霍小乙也顧不上管船,騰地躍入水中,等到把趙興打撈上來,還聽到他像招了魔怔一樣自語:“天呢!沒臉見人了——我竟然拍著蘇東坡的肩膀,誇獎說‘好詩啊好詩’。”

是中國人能不知道蘇東坡是誰——中國政壇倒黴蛋。亞洲千年不朽的偶像。

一千年後,日本、韓國、越南史學家用無比謙恭的態度記述說:十一世紀下半葉,整個亞洲處於蘇東坡的時代。

這樣一個人,趙興居然拍著千年偶像的肩膀,誇獎對方的詩詞不錯……

這都什麼事?!

也許,這一刻也會被人記述,成為一個千年笑話。而趙興就是笑話裡的主角。

岸上,兩個倭人已經麻利的提起竹簍,木屐踏出清脆的聲音,一溜小跑的追隨蘇東坡而去。

趙興半帶羞愧、半帶震驚的穿過黃州碼頭,隨著船向湖口而去。

進入湖口之後,江面豁然開朗,帆影點點,白鶴飛舞,完全是一副漁歌唱晚的景象。

這裡就是大宋糧倉,這裡出產的稻米,承擔著大宋50%以上的糧產量。

唐宋以後,由於過度墾殖,北方地區已出現荒漠化跡象,比如山東,公元前2700年,境內森林覆蓋率為46%。到北宋時,京東路有耕地近二十六萬頃,這意味著整個山東地區連山區亦開墾殆盡。許多地方已出現光山裸岩——沈括說:“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據測算,公元1700年山東森林覆蓋率僅為1.3%,為全國倒數第一。

與此同時,鄱陽湖地區的開發才方興未艾。

鄱陽湖古稱彭蠡湖。唐代其湖周已達二百餘公里。至北宋時期,彭蠡湖迅速向東、向南括展,迫近鄱陽縣城,從而有了“鄱陽湖”之稱。元代鄱陽湖與唐宋時期的彭蠡湖相比,已擴充套件出一個“彌茫浩渺,與天無際”的鄱陽南湖。由鄱陽湖水系沖積而成的平原約二萬平方公里。

元佑年間都頡著《鄱陽七談》,“言濱湖蒲魚之利,膏腴七萬頃,柔桑蠶繭之盛”;“言林麓木植之饒,水草蔬果之衍,魚鱉禽畜之富”。湖區的洪州、江州、饒州、南康軍等都是產米重要地區,“其田宜秔徐,其賦粟輸於京師,為天下最”。

宋代鄱陽湖區產糧基地的形成,主要是戰爭的授意,宋代與當時的越南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這場戰爭勝利後,戰利品就是“占城稻”,這種一年三熟的稻穀進入中原後,極大的增加了糧食產量,使得宋代成為中國古代唯一不禁酒的朝代,而“占城稻”主要的種植區域,就是當時的彭蠡湖地區。

鄱陽湖的開發影響深遠,隨著該地成為天下糧倉,隨後開始的稻穀種植遍及整個南方,到了明代,則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宋代鄱陽湖是整個大宋最富足的區域,從湖面操舟人的道德水平上看,就可以看出他們衣食充足的滿足感,迎面過來的船隻,不管熟悉不熟悉,都彼此唱喝一聲,歌詠悠長而富有意味,頗有點像現代的船工號子。

錯了,應該說現代的船工號子便起源於這時代的“漁舟問答”。

趙興聽不懂漁民的方言哺語,但他很喜歡那種韻入,那悠悠的唱腔讓他想起一個著名的廣告——百年芝麻糊,老者滄桑的嗓門迴盪在巷陌中,穿越了無數的時光,也穿越了整個民族的歷史。

江舟順風而行,走的很快,船艙裡十名學生忙著綁紮木弓。宋代是個崇文抑武的時代,這時,如果一個文人佩戴刀劍走入街市,會引發大恐慌,甚至能引起社會動盪。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小透明

車間主任老歌

錦衣鎮山河

肥胖的可樂

關東往事

餮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