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一棵白菜的歸屬(上),宋時明月,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彷彿是加強語氣,程同在阿珠的歡樂中,別有意味地補上一句:“如此,告訴其他小娘,沒事別來騷攪老師!”
趙興知道,這話分明是對他說的。
他微微笑著,笑的意味深長
頓了頓,程同討好地補充道:“夫子,剛才我們公議了一下:今後村裡的族產‘私六公四’——私人得六成,‘公中’取四成。‘公中’四成與夫子平分,族裡用著兩成納賦與撫卹孤老,夫子那份,由夫子自處,如何?”
趙興顯得寵辱莫驚,他平靜地點點頭,一言不發。
趙興原先分到的利潤,也沒有完全歸自己。他來自現代,還不習慣宋代奴隸式學徒制。他認為“按勞付酬”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所以,孩子們雖然在跟他學習手藝,但他規定了很細緻的量化指標,依據勞動量和勞動成績,付給孩子們薪水。
正因為有這一點基礎,所以,在沒有專利意識的宋代,當程同從“族中產業”裡提兩成收益給趙興時,這個接近現代“專利法”的提案,沒遇到絲毫障礙。但……程同覺得是恩賜的給予,按現代觀念來說,其實是一種對腦力勞動的剝奪。
趙興能怎麼表示?他唯有面無表情。
如此表情卻讓程同摸不著喜怒,他心中沒“專利費”的概念,所以,他覺得這麼大的付出,對方只是“哦”了一聲,這反應太平淡。等了一會,還沒等到預期的感謝,他只好繼續說下去:“過一段日子,夫子可打算讓孩子們參加科舉?”
趙興搖頭。
現在,孩子們的學識還沒到參加科舉的地步——開玩笑,學了兩年的孩子,頂多是小學二年級水平。而童生試的水平在國朝建立初期曾有評定——相當於“高小(即小學三年級)”。
此外,趙興教的全是實用知識。但在宋代,知識的衡量標準是寫詩歌的水平。
現在,程家坳孩子,實用技術學了一大堆,論識字水平絕對超過了現籍蒙童,但論到作對聯的水平……你能指望一個對詩詞格律一竅不通現代理科生,教出一群李白杜甫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