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四章,商業三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四十四節

“七百餘年前,有一個老人在周遊列國之後,決定把他的思想、他的知識傳授給平民百姓,歷史在這一刻突越了一大步:從此,知識與文化不再是少數貴族、世家大族的專享,文明的火種傳遞到平民百姓,傳遞到千家萬戶。

七百餘年後,我們在此地紀念這個聖人,斯地因此而神聖。沒有他,不會有識文斷字的黎民百姓,也不會有識文斷字的劉玄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稱他為‘聖人’,稱他為‘至聖先師’,斯人當之無愧。”

大漢歷四零二年正月十五、公元一九六年三月二日、東漢建安元年、農曆丙子年庚寅月辛巳日己亥時,青州廣饒城青河邊先烈墓地,春草萌動,劉備正在主持“至聖先師”孔夫子以及“亞聖”孟軻的青銅雕像揭幕式,臺下是準備奔赴洛陽,參與組建刑部的各級法官。

看著眾人的目光,劉備深吸一口氣,大聲說:“讓我們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一根竹子經過三十餘道工序,分隔成一片片簡牘;為了讓簡牘文字能夠長久流傳,每片簡牘打磨得非常光滑堅硬;還需要在竹簡中打孔,以便讓竹簡串連成篇;每片竹簡上最多寫十二個字(一打,指一個竹簡的一次打孔),最少寫五個字,竹片堅硬,每片竹片上刻完字,需要一個壯漢工作半天;其中有一筆刻錯,竹片就需要廢棄或者重新打磨。

想想看,一部十萬字的著作需要砍盡一個山的竹子製作竹簡。想想看,知識與文字是多麼的昂貴與奢侈。然而,惟有‘至聖先師’,他不願把知識與文字作為自己的特權,他打破了知識的壁壘,把文明的火種傳播給黎民,每當想到此情此景,忍不住讓我涕淚交加,五體投地,‘千古第一師’的名號,惟我‘至聖先師’配享,他是天下讀書人的第一師長,只要你識字,聖人即汝師。”

春風融融中,劉備慷慨激昂.的說完這段話,眾士子匍匐在地,叩首連連,以示緬懷與崇敬。

“七百餘年過去了,我常常想.這樣一個問題,聖人傳播文化的本意是什麼?難道他打破枷鎖,將知識傳授予平民,是為了若干年後自己成為文明與進步的禁錮與障礙嗎?”

眾士子匍匐在地,劉備這話似滾雷響過.天際,讓眾人目瞪口呆。

“真儒是什麼?真儒的本質就是衝破一切禁錮,追.求真理的本質,將知識傳播給大眾,將事實的真相告訴給每家每戶的黎民百姓。‘至聖先師’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豐碑,為我們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他絕不會要求,我們後人把他當作不可逾越的障礙,當作新的文化壁壘,當作新的枷鎖,這決不是‘至聖先師’傳播知識的本意。

七百餘年過去了,時光流逝,.當時的生產環境和生活狀況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至聖先師’所說的理論,時過境遷,不見得百分之百正確。我想,我們否定、革新、更正‘至聖先師’的部分理論,絕不是對‘至聖先師’人格的否定,相反這種行為正是體現了真儒的行為:打破一切枷鎖,追求知識的進步、真理的本相,這正是‘至聖先師’教導我們的。

我們後人緬懷‘至聖先師’的偉業,我們的職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黑沉沉的夜色,眺望前方。

‘至聖先師’為我們奠定了文明的.第一塊基石,我們後人的責任是:踏過第一塊基石,在此基礎之上添磚加瓦,一節節,一層層,建立我們文明的巍峨大廈,我們享受聖人普及知識的光輝,為這個文明添磚加瓦是我們無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亞聖’孟軻已為我們奠定了文明的第二塊臺階,儒學的光輝就此又前進了一步,那麼,誰是第三塊基石?你們當中誰可勝任?”

劉備慢慢的掃視著下面交頭接耳計程車子,微笑著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捨生取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兒子,你真教扶蘇修煉鬼背了?

白駒本尊

無妻徒刑

一紙銀

商業三國

赤虎

開局白門樓救下呂布

沉睡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