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 群雄割據第六十四章 圍困,商業三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貼補。青州一年產鐵多少斤,能在生產農具、馬車,生活必需品外,再生產多少鎧甲、箭矢。十萬大軍,歲支多少?新郡,每年補貼多少?
以青州一州之力,做這麼多的工作,已極為難得,更難得的是,青州稅負不重。若主公再打下去,青州只好加稅了。我此來,正是為此事:再不加稅,今年年底,政府沒有歲入了。”
劉備止住了田疇繼續爭辯的想法——這就是開放的民主政府和獨裁的暴力政府的區別,獨裁的暴力政府不會在意民眾疾苦,錢不夠,橫徵暴斂就行了。鄉老議政下的青州,想要不顧民意,難呀。怪不得文明遊戲中,越是獨裁政府,越不會因為戰爭而導致民眾不滿,生產力下降。
歷史上,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仗打了八年;袁紹和曹操大戰,再打了十年,為什麼戰爭持續這麼久,就是軍械物資跟不上供應。羅馬城遭遇斯巴達叛亂,陷入大饑荒中,也被迫加稅籌集軍費,據說,當時有很多元老買掉了自己的珠寶。中國歷史從沒有記載軍事物資缺乏,導致戰爭難以為繼的現象,但這樣的情況肯定存在。
青州新政終非一日之計,如立竿見影般迅速見效是不可能的。今年,青州最有成效的是推廣新稻種。當時,中國北方主要以種植粟、黍等旱地作物為主,三國時期是歷史上北方開始小麥種植的時候。鄴城,正是當時唯一的北方產麥地。曹操在攻打袁尚時,史書上曾有“追至鄴,收其麥”的記載。北魏時有一首民歌:“高田種小麥,稴穇不成穗;男兒在他鄉,那得不憔悴”,說的就是當時鄴城種小麥的情形。
而經過六年的反覆培育,劉備帶來的新稻種已能夠在廣饒小面積播種。另外,韓國當時種植的稻種抗寒抗旱性較強,已在出雲大面積推廣。稻麥一年兩熟,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劉備才敢大肆攻伐,擴張領土。同時,正是有了鄴城一年兩熟的稻麥支援,曹操才能夠順利稱霸北方,最後建立魏國(治所為鄴城)。
拿下了鄴城,就等於拔掉了曹操將來的牙齒,沒想到,卻在物資上卡了殼。
高堂隆治下的戶部掌握著青州的錢袋子,其收入主要來自五個部分。最多者是鹽鐵之利,天下百姓,不可不食鹽,不可不用刀鏟斧鐮,而出雲、青州海鹽鐵器甲於天下,再加上由青州商隊組織的武裝走私,使得諸侯防不可防,禁無可禁,這一塊收入既多又穩定。
其次是退役軍人會社謀取的利益,出租軍田獲得的糧產且不說,自茶酒至絹綢,凡與民生有關者,退役軍人會社幾乎都加入進去,甚至於可以說退役軍人會社本身便是一個巨大財閥,扣除必要開支,每年都能提供巨大利潤,但如今天下大亂,各諸侯間虎視眈眈,會社的生意並不是最理想。
第三部分為工商之稅,以前,各地諸侯徵稅往往隨意確定稅額,甚至於任意奪取商人財富,青州則不然,他們在戶部下設專員檢點各商號進出貨物,確定各商戶稅額,有他們發放的憑證者,在轄下各地可隨意運送也無關卡攔截之憂。而無憑證者,不惟寸步難行,甚至有可能為人所檢舉沒收。然而,諸侯混戰不休,各地民生凋零,青州這幾年商稅收入並不理想。沒有外來的收入,只是自產自銷,那錢不過是左口袋倒換導右口袋,每次倒換還要上稅,對民眾來說,不是好事。要不是去年打通了徐州商路,荊徐兩地富商極多,恐怕青州商人半數熬不下去了。
青州的第五部分收入來源於礦藏,主要是下密城的金礦,這原本是青州起家的資本,如今反倒在青州整體收入中所佔分額不大。因為金幣的流通,需要控制一定的金價,這就需要控制黃金的產量。
青州收入的最後部分是農田租賦,農夫沒有收入稅,沒有田產稅,但人頭稅必需繳納。百姓既可以糧米折算成錢貨以物完稅,也可將糧米賣出後以錢完稅,一切聽憑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