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章 群雄割據第十七章 交鋒,商業三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聲冷笑,提馬準備衝擊劉備。對面,劉備居然奸笑著看著他,似乎巴不得他動手。
呂布一轉腦袋,看到衝向遠處的管亥舉著長矛,高速像他衝擊而來。
一般人常談起武將的“馬上十八般武藝”,其實,這都是文學家編出來矇騙人的,也許,正是國人都受到矇騙,一旦自己成為騎將,都去學什麼馬上的十八般武藝,才導致大漢騎兵越來越無用,最終只能用來唱唱戲。
人奔跑的速度一般是每秒8米左右(30公里/小時),奔跑的馬的速度約為每小時65公里左右(香港賽馬協會測定),相當於20米/秒。武將騎馬衝鋒,對馳而過,在相錯而過的那電光火石的一刻,相對速度達到每秒四十米。也就是說,僅僅一秒鐘的事件,武將舉起的槍尖,要滑過40米的距離。而人的身體寬度最多隻有一米。
人的神經反射時間是0.4秒,這意味著,人大腦想做出一個動作,這個想法透過神經傳遞到肌肉,肌肉再感覺到人腦的意識,準備做出反應,時間需要0.4秒。這0.4秒的時間,足夠戰馬跑出16米。沒有一個騎兵舉著16米的長槍衝鋒,以便在衝刺的一瞬間,用這樣的長槍完成他的變化攻擊。所以,真正的騎將交手,戰馬交錯而過的時間裡,只夠武將完成一個準備好的動作,這個動作就是:刺槍刺擊。
最重要的是,戰馬的頭頸一般在騎兵的胸前,如果想在馬上揮舞長兵器變換招式,那麼,只有把雙手高高舉起,才能保證兵器不被馬頭阻擋,順利的完成動作。在戰馬靜止的情況下,雙方可以用馬頭的遮攔,變換身軀,變化招式。
而在戰馬衝擊的情況下,這個姿勢是投降的姿勢,因為它把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廣闊胸部敞開,如果在騎兵衝刺的那一刻,誰做出揮舞兵器變換招式的動作,敵手正好刺向他無遮無掩的胸部。這員武將最後的命運,只能是擺著最優美的造型,順利地中槍,成功地自殺。
劉備常年進行刺槍比賽,管亥是其中的佼佼者,以管亥的長處來作戰,正好與呂布相持。而一旦呂布在與管亥相鬥的過程中攻擊劉備,劉備正好藉此理由加入戰鬥,與管亥合擊。
戟這種帶鉤掛的兵器,兩馬相交衝鋒時,一旦戟的旁支鉤掛到什麼地方,再要抽出兵器來,需要很大的力氣。幸好漢代橋式馬鞍並不流行,馬鐙在晉才開始裝備軍隊,這樣一來,馬上武將身邊可以鉤掛的東西不多,而沒有馬鞍和馬鐙,兩將戰鬥,把對方打下馬來是最簡單的方法。所以,可以鉤拉對方下馬的兵器——戟,在漢代就很流行。
劉備軍隊的優點就是擁有了橋式馬鞍以及馬鐙,馬上將領在馬背上坐得很穩,戟的鉤掛戰術不見得對劉備騎兵有用。然而,呂布能夠在沒有馬鞍馬鐙的馬上,做出格鬥動作,這說明呂布的騎術非同凡響;戰馬跳躍間,把戟準確地砍在別人手臂上,這說明呂布的反應力曠古絕今。
不僅如此,能用戟這種鉤鉤掛掛的兵器斬斷別人手,而自己還在堅持騎在馬上,這說明呂布的氣力和運戟的速度也不同一般。也因此,戟這種兵器放在別人手裡,或許對劉備騎兵沒有危害,然而到了呂布手裡,很難想象它的威力。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劉備看著管亥持槍逼近。
不遠了,管亥身子稍稍做出傾斜——這是他最得意的一招,駿馬賓士中,身子突然前傾,加長攻擊範圍,出人意料的刺倒敵人。
呂布長戟晃動,目光閃爍,戟尖對準了管亥的矛尖。剎那間,管亥加速了,身子隨長矛刺出而前傾,中了。
可惜,在那電光火石的一刻,呂布以戟的月牙擋住了管亥的突刺。藉助奔馬的衝擊力刺出的這一槍,力道雄勁,即使以呂布之勇,也不禁在馬上晃了晃。
管亥賓士而過,呂布目光閃了閃,繼續立馬在原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