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劍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章 激戰一片石,鐵血大明,寂寞劍客,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方向都有殺伐聲,尤其是一片石隘口方向更是殺聲震天,有一騎探馬還冒死登上了隘口附近的一座小山,發現隘口內有兩支軍隊正在激戰,死傷累累,不像是在演戲。

得到訊息的多爾袞振奮不已,看來吳三桂是真的和流賊反目了,這對大清國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利好訊息。

【宣告:皇太極在位時已經登基稱帝,並改國號為“清”,所以文中的建奴自稱大清。】

更令多爾袞喜出望外的是,當天晚上吳三桂居然只帶著十幾騎親兵趕到了沙河驛,並向多爾袞遞交了“國書”,以大明官方的名義正式邀請清軍進關剿賊,多爾袞當然知道這封“國書”是吳三桂偽造的,崇禎都已經死了,哪來的大明國書?

不過,國書是真是假並不要緊,要緊的是清軍終於有了進關的現由,有了吳三桂和關寧軍的邀請,清軍入關就成了剿滅流賊,替崇禎帝報仇的“仁義之師”,而不再是之前幾次進關那樣,是進關擄掠的蠻夷之師了。

一旦有了“仁義之師”這頂帽子,清軍在進關之後受到的反抗就會微弱得多,鼎定中原也不再是個遙遠的夢想了,藉助范文程和寧完我這兩個鐵桿漢奸,以及後來的洪承疇,多爾袞對漢文化已經相當瞭解了。

在多爾袞看來,漢文化是個病態的文化,他們過於看重所謂的“三綱五常、禮儀廉恥”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在這方面,漢人一貫的表現就是斤斤計較,寸步不讓,對於一些實際上的利益卻又往往顯得很慷慨。

打個比方,明廷的那些腐吏會為了大清究竟是大明的屬國還是兩個平起平坐的國家而吵上許多年,他們非要爭個主屬之分,為此不惜打上十幾二十年的口水仗,可回過頭來,大清軍進關擄掠了幾十萬大明百姓和大量財產,他們卻又能熟視無睹、安之如飴。

多爾袞打心眼裡瞧不起這種病態的漢文化。

在多爾袞看來,不管是哪個民族,哪種文化,都應該像狼一樣,誰強誰就是王,堂堂一個大明朝,連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子民都保護不了,還爭個屁的大國名分?就算爭來了大國名分,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人家想侵略就侵略,又有個鳥用?

不過多爾袞也明白,大明是個龐大的帝國,遠比他想象的要龐大,漢民族也是個龐大的民族,漢人的數量足足是滿人的上千倍,大清要想入主中原,就只有利用病態的漢文化加強對漢人的控制,所以,吳三桂的邀請對於清軍來說才會如此重要!

因為吳三桂代表的是故明的立場,有了吳三桂的“官方”邀請,大明殘存的那批士林縉紳就不會在心理上排斥清軍了,因為在他們看來,此時的清軍不再是入侵者,而是為了大明赴國難的仁義之師了,這就為滿清統治中原打下了基礎。

一片石隘口內,流賊大營。

李自成正召集麾下李友、李通、劉宗敏、馬維興、賀珍、蕭雲林、宋獻策、顧君恩、田見秀、李過、李巖等文官武將議事,剛剛吳三桂派人送來了戰書,揚言明日關寧軍會在一片石隘口以東十里列陣,與義軍決戰。

李自成獨目灼灼地掠過帳中一眾文官武將,沉聲問道:“你們怎麼看?”

“好事。”劉宗敏大聲道,“吳三桂這孫子頂不住了,想求個痛快。”

其餘眾將紛紛點頭,表示同意劉宗敏的看法,只有部將李巖提出不同意見:“大王,吳三桂突然提出後撤十里與我軍決戰,其中必然有詐!”

“有詐?”李自成沉聲問道,“你說說看,吳三桂能玩什麼花招?”

“就是,吳三桂花能耍什麼花招?”劉宗敏附和道,“他連一片石隘口都不守了,還能耍什麼花招?打埋伏?誘敵深入?那得他有這個實力才行,就憑他剩下的兩三萬殘兵敗卒,還能耍什麼花招?”

“大王。”李巖沒有理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