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見縫插針的竇嬰
肉肉滴小饅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見縫插針的竇嬰,大漢:我為武帝排憂解難,肉肉滴小饅頭,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莫非丞相覺得,朕答應他們,妥協於此,就能讓邊關永得安寧嗎”
身處血氣方剛的年齡,劉徹自然對待萬事萬物都是循心而為。在他看來,這等和親喪權辱國,且只會讓生性蠻橫的匈奴人愈發放肆的和親之策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可當他將這一切擺上朝堂之時,卻是發現無論是群臣諸公,還是自己的奶奶竇老太后,甚至是母親王皇后,都對此表示強烈的反對,執意要行這和親之事。
所以現在的他內心真的是感到很是痛苦,這深宮之中,大殿之前,與他理想信念背道相馳的臣子,甚至自己的至親比比皆是。
而真正能夠與他傾心相交,政念相合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可話說回來,他畢竟是處在這樣一個不會避諱的年齡,所以即便是面對竇嬰這樣位高權重,並且身後站著現在大漢朝最有帝位的竇太后的丞相,他也自然而然會言向本心,不會加以剋制。
“臣如何覺得並不重要,臣所思所慮,皆是為了我大漢的江山之穩固,社稷之太平,沒有半點私信。”
竇嬰言出此語之時可謂是面不改色,一臉肅然,若非不知情的旁人,恐怕真以為他是一個不為名利,只問本心,所言所行皆是為了國家之臣。
聽到竇嬰的話,劉徹此番尚且還未回斥,階下便是又有一人緩然起身,站到了竇嬰的一側。
眼見得此人站出身來,劉徹臉上的神色便是剎然一變,心中暗自叫苦。
面前之人,便是尚且處在壯年之末的郎中令汲黯。
只見汲黯不同於殿內其他諸公大臣一身華服,他只著一身素衣,然雖不經華飾,周身自上而下卻是儼然透露出一股威嚴肅穆的氣質。
若說這大殿之中眾臣,最讓劉徹感到頭疼的便是先帝時期便幸得隆寵的汲黯了。
汲黯出身顯貴世家,先祖曾是衛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寵臣,而後歷經幾代,代代都在朝中位列高位,可謂是世受天恩。
憑藉著祖輩們積累下來的名譽和地位,加之汲黯自幼勤而好學,敏而好思,固然年少之時便是頗負才名,在孝景皇帝之時便被委以太子洗馬,專教太子也就是劉徹之學,傳授其道家的思想。
劉徹從小就不喜這個永遠一張肅然之臉的老師,因為平日裡對他除了問責就是訓斥,還要讓他日日修習道家的無為而治之學。
年幼之時,劉徹沒少因為貪玩亦或者不喜道家學說而被汲黯搞到景帝劉啟和竇太后的耳邊,最終的結果都是罰跪,補習功課。
因為這個緣故,劉徹一直都很懼怕自己的這個老師,直到登臨帝位之後甚至都已養成習慣,見之則怵。
相較而言,劉徹可是太喜歡自己另一位老師——衛綰老先生了。
衛綰對待劉徹絲毫不加以言責問詢,多時慈眉善目,與之溫雅而談,循循善誘,完全是將劉徹當做了一個普通年幼的小孩子一般對待,使其接受了良好儒家教育。
看到汲黯從席坐上站起身來,劉徹的心裡頓時就是咯噔一聲。
而站在汲黯身側的竇嬰,此時內心也是有些疑惑,他不知道這個時候汲黯站出來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態度,畢竟這個老傢伙可是有名的老頑固,行事言語從來都是隨心而出,從不加以掩飾。
最要命的就在於,汲黯在於朝堂之中可是很有威信的,若是他站出來說和親之事全然不妥,恐怕還真能引起一定的反響。
想到這裡,竇嬰便是略帶幾分擔憂之色的看向了身邊的汲黯.
汲黯站出身來之後,絲毫沒有去理會一側的竇嬰,而是向躬身行禮,後而緩緩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拒絕和親對我漢朝並無益處。”
聽到這汲黯的第一句話,劉徹的心裡已經是涼了半截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