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又見李牧,秦皇紀,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牧?”李崇一聽這話,臉上浮現一抹冷笑,不以為然道:“見他作甚?就憑他那點兒老弱殘兵,能有什麼用?”
此時的李牧還不為人知,其傑出的軍事才幹還未展露,李崇要不輕視他都不成。
更別說,李牧手中只有兩萬老弱殘兵,還真的濟不得事。
“要是你知道李牧是不世出的軍事奇才,你會如何想呢?”秦異人把李崇這些輕視樣兒看在眼裡,頗有些無語。
再傑出的軍事天才,也需要舞臺,需要戰功來證明。若此時秦異人告訴李崇,李牧是了不得的軍事天才,他肯定不會信。
秦異人也沒有為他解釋的意思,道:“不管有沒有用,看看總是好的。”
“公子,你真要去?”李崇有心阻攔。
“是呀。”秦異人重重點頭,明白他的心思,道:“就算此行無獲,也壞不到哪去,不就走一趟嗎?”
李崇想想也是這理。秦異人就是走一趟路,有收穫固然是好,沒有收穫也不打緊。
當下,秦異人帶上李斯、韓非、孟昭、馬蓋、範通、魯句踐,還有行護衛,離開秦九原,直奔趙九原。
趙九原在秦九原東面,兩座城池相距不過百餘里。離開秦九原,秦異人打馬疾趕,直奔東方而去。
正行間,只見前面出現一條巨大的身影,如同巨龍一般,蜿蜒遠去,不知終於何處。
“長城!”秦異人猛的想到了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
“哇!是長城!是長城!”李斯、韓非、孟昭他們也發現了,大是激動,睜大眼睛,打量著前面的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被稱為“龍的脊樑”。一提起長城,人們就會想到秦始皇修長城,以為長城是秦始皇修的。
這種說法不確,很不準確。
準確的說,長城並非秦始皇所修,而是秦始皇修建改建長城。
自古以來,北方邊患對中原構成巨大的威脅,春秋戰國時代也不例外,北方的遊牧民族時不時就要進攻中原,這讓中原大傷腦筋。為了防止北方匈奴這些遊牧民族南下,秦、趙、燕三國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修長城。
為此,三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歷時百餘年的經營,終於修成了長達五六千里的長城。三國憑藉長城,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效果還不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決定把三國長城進行改造改建,使之更加適應戰爭的需要。為此,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進行了這一偉大的工程,歷經多年,終於改造改建完成。再修了一些長城,把三國長城相連,這就是“萬里長城”。
自此以後,萬里長城就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是龍的脊樑。
後世誣衊秦始皇,說秦始皇不恤民力,發百萬民夫修長城。可以想象一下,在戰國時代,在現代的內蒙古這一帶集中百萬民夫,這是何等大的壓力?
要知道,在戰國時代,這一代屬於不毛苦寒之地,經濟極不發達,糧草需要從內地運輸,這是何等大的壓力?
可以不給民夫工錢,總得要給他們吃吧?百萬民夫,一天就要吃空一座山,長年累月下來,這是何等巨大的壓力?
再者,在當時,北方的交通極不方便,運糧就更加困難了。比如,從當時很富饒的齊地,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半島運糧到現在的北京一帶,運一百石糧能有一石到達就不錯了。這一石,還是從民夫的牙縫裡摳出來的。
如此不發達的交通,運送一百萬民夫的口糧,只能是個夢。
正是因為北方經濟極不發達,為了解決北方軍隊的糧草問題,秦始皇下令修直道。秦朝從山東半島通往北方的直道是修成了,從關中通往北方的直道到秦朝滅亡都沒有修成,到了漢朝接著修,方才修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