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王翦v朱亥,秦皇紀,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翦,是秦始皇掃滅六國的秦軍主將,他一個人就滅了趙、燕、楚三國,居功至偉。
而且,他所滅三國中,趙和楚是最難啃的骨頭,是兩場生死大戰。趙國是李牧統兵,與秦軍相持,雖然最後是由尉繚行反間計,用郭開卸了李牧兵權,秦國才滅了趙國。不過,若無王翦的精心謀劃,拖住趙國大軍的話,反間計也難以成功。
滅楚就更不用說了,是在秦國戰敗之後,秦始皇把王翦請出來收拾殘局的,若無王翦,滅楚一戰將會更加艱難。
在滅楚一事上,秦國朝野發生了分岐,以李信為代表的少壯派認為楚國易滅,秦始皇也給一連串的勝利衝擊得有些頭腦發暈了,聽信了李信之言,出兵二十萬,卻給項燕打得大敗而歸,天下震動,秦國朝野震驚。
在這種情形下,秦始皇親自到王翦老家頻陽,請王翦出山。
這次頻陽相見,有一段流傳千古的論兵,王翦的論斷異常精闢,成為千古佳話。
當秦始皇見到王翦時,王翦仍是堅持要出兵六十萬,秦始皇有些想不明白,就說:“‘古者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不盡行,未嘗缺乏。’五霸威加諸侯,其制國不過千乘,以一乘七十五人計之,從未及十萬之額,今將軍必用六十萬,古所未有也。”
王翦就給秦始皇剖析:“古者約日而陣,皆陣而戰,步伐俱有常法,致武而不重傷,聲罪而不兼地,雖干戈之中,寓禮讓之意,故帝王用兵,從不用眾;齊桓公作內政,勝兵不過三萬人,猶且更番而用。今列國兵爭,以強凌弱,以眾暴寡,逢人則殺,遇地則攻,報級動曰數萬,圍城動經數年,是以農夫皆操戈刃,童稚亦登冊籍,勢所必至,雖欲用少而不可得。況楚國地盡東南,號令一出,百萬之眾可具,臣謂六十萬,尚恐不相當,豈復能減於此哉?”(注:這段論兵之言摘自《東周列國志》。)
王翦最終說服了秦始皇,秦始皇搜兵簡卒,發兵六十萬之眾給王翦,一戰而滅楚。
更重要的是,王翦之滅楚沒有留下後患,乾脆利索,把楚國的勢力連根拔起。
要知道,楚國很大,幅員相當於現在的半個中國,而且,楚國盤踞上千年,根深蒂固,要連根拔起談何容易,王翦就是做到了。
王翦號稱“戰神”,是中國功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
戰國時代,名將如雲,猛將如雨,湧現出了很多名動千古的大軍事家,真正能稱得上戰神的不外四人:吳起、白起、王翦和李牧。
吳起不用說了,既是著名的兵家,也是著名的法家,文武兼備,既能打仗,一生大小七十六仗,從無敗仗;更能治國,他在楚國變法差點成功,要不是楚王早死的話。
白起是曠世名將,征戰一生,殺人盈野,死在他手中的山東六國之兵高達一百六十餘萬。如此大的軍功,放眼整個戰國時代,無人能出其右。
不過,白起這人打仗是無敵的,卻是缺乏政治才幹。
李牧與白起類似,打仗了得,在政治上讓人很無語。
王翦與白起和李牧皆不同,和吳起有些類似,雖然他沒有做文臣,沒有治國,卻是有著非凡的政治眼光。在秦始皇掃滅六國的準備階段,他提出了一個建議,不能再以斬首計功,而以攻城掠地為主,能不殺則不殺。
因為這是滅國大戰,若是秦國仍是按照以前那般,以斬首計功的話,會帶來兩個嚴重的後果:一是會積累仇恨,二是會減少人口。
秦始皇欣然採納了他的建議,確定了掃滅六國的軍事策略。
興許,正是因為王翦既具有非凡的軍事才幹,又具有不凡的政治眼光,秦始皇才選他為主將。要知道,尉繚是秦始皇的左臂右膀,其軍事才幹不在王翦之下,完全可以成為主將。
世人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