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章 光復汴京(下)(1),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答,具有折辱之功效,比起運用全軍萬馬還要讓人解恨。

說實在的,李雋把忽必烈打量一番,從心裡對這個給歷史學家評為“一箇舊世界的破壞者,一個新世界的創造者”,對中國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代雄材大略的帝王是很有好感。就是在另一時空,李雋對忽必烈的評價也是很高。

不過,好感歸好感,國事、民族尊嚴仍得維護,李雋是個能夠很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並沒有因為對忽必烈大有好感而不討其便宜。

忽必烈把李雋打量一番,也是讚歎不已,他終於見到李雋這個令他功敗垂成的傳奇人物,心裡那個激動真不是筆墨所能形容。激動有兩種,一種是好的,一種是壞的,此時的忽必烈是這兩種感覺兼而有之。

好感是緣自李雋的英風豪氣,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尤其是李雋一身戎裝,威風凜凜,大有馬鞭一指,必是金戈鐵馬的氣勢。用一詞來概括,那就是真英雄。忽必烈是一個喜歡英雄豪傑的人,心想要是沒和李雋處在敵對場合,他們完全可以做朋友,成為知己。

憤恨之情當然是李雋這幾年的所作所為,破壞了忽必烈破滅南宋的計劃,粉碎了他一統華夏的美夢,消滅了忽必烈不計其數的軍隊。現在,李雋又兵臨汴京,把他團團圍住,他們又是生死大敵,有道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忽必烈要是不恨李雋入骨就不對了。

忽必烈畢竟與眾不同,具有很高的才慧,他從李雋的話裡馬上判斷出李雋不僅是一位雄材大略的明君聖主,還是一位能言善辯的辯士,辯才無礙,比起古之辯士有過之而不及,不然李雋斷不會用韃子二字奉還他。

“朕正是忽必烈!”忽必烈平抑一下激盪的心神,詰問李雋道:“趙祺,你可知罪?”

不用想都知道忽必烈必然是仿效古之辯士來上一通危詞,顛倒黑白,說得人心悸神動,李雋知道該如何回答才不會墮了華夏的聲威,臉一虎,斥道:“忽必烈,你可知道你們韃子犯下了多少暴行?韃子殘暴無道,所過之處無不燒殺搶掠姦淫,城墟殘破,流血漂櫓,屍滿道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嗷嗷待哺。現在,朕起兵弔民伐罪,驅除無道之韃子,光復華夏河山。忽必烈,朕給你一個機會,若是你開城投降,朕饒你一死。若是敢頑抗,王師到處,必是寸草不留。忽必烈,降還是不降?”右手一舉,將士們齊聲吶喊:“降還是不降?”

歷來是蒙古人強而南宋弱,在戰場上相遇都是蒙古人壓著宋軍打,象現在這樣詰問蒙古人皇帝之事從來沒有過,將士們揚眉吐氣,用一個時髦的話來說就是“爽”,爽到骨子眼了。

李雋的反詰在忽必烈的意料之中,他沒有想到的是李雋居然把三軍將士也帶入,如此一來忽必烈一個人說話的力量就太單薄了,單薄得可憐。再做個形象的比喻,忽必烈好象公堂上待決的囚犯,而李雋就是主審官,三軍將士就是助威的衙役。

忽必烈心裡還真有這種感覺,他覺得屈辱,濃眉一軒,虎目中精光四射,很明顯忽必烈給這種屈辱感激怒了,想扳回局面,喝道:“趙祺,你不用在這裡搖唇鼓舌,顛倒黑白。南朝無道,貪官橫行,魚肉百姓,黎民嗷嗷,朕心不忍,起義師,懲無道,兵臨臨安,為的就是還百姓一個康樂盛世。”

他說得沒錯,在李雋來到這個世界以前,南宋的確是夠腐敗,真的是稱得上無道。正是因為南宋無道,才會國力日弱,才給蒙古人以機會,忽必烈才能統一中國。

這是陣前折辯,不能直承其事,不然就落了下風,對於這點,李雋是成竹在胸,臉一板,端起“穆穆”天子威嚴,喝道:“忽必烈,朕問你,函谷關血案,你可曾忘記?真定赤地千里,至今未見一個活人,真定萬千百姓的魂魄還遊蕩在荒郊野外,你可曾忘記?常州數十萬百姓給你們趕來填護城河,你可曾忘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長生不死:我是歷史一根刺

冰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