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十四章 會師汴京,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能去汴京固然,能參與汴京光復的盛會是人生一大樂事,可追擊一事也要人去做,我願意去,張將軍不用多慮。”
“柳將軍高義!”眾人齊聲讚歎。
張珏點頭道:“既如此,追擊殘部之事就有勞柳將軍了。這安定民心一事,非道長莫屬了。我們都是粗人,領兵打仗還湊合,可說到安定百姓,就有點不順手了,這事還請道長多費心力了。”
他這話可是大實話:一員良將往往不是一位治國之才,這點已經為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
象李廷芝那樣既懂得軍事,又有治國之才的文武雙全之人不是沒有,是不多。人要有自知之明,可好多人卻沒有自知之明,以為老子能打仗,自然會治國,其實大謬不然。正是從這點考慮,實現光武中興的光武帝劉秀在完成國家的統一後,採取措施“退功臣,進文吏”,意思就是把那些武將的兵權給解除了,要他們從重要職位上退下來,啟用一大批具有治國之才的人來治理國家,沒多久就成就了“光武中興”這一難得的盛世。
當然,他並不是把所有的武將都退下來了,“雲臺二十八將”只有四個留下來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吳漢了。吳漢兢兢業業,“吳漢不離公門”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
後人多有譏評者,說光武帝如此做是因為他無情。有高見的人卻認為光武帝這是為了“全君臣之義”,因為把將領的兵權解除了,他們不會侍功而驕,從而違法亂紀,最終導致不得不殺,如此一來就有乖君臣之義。
其實不然,光武帝劉秀之所以如此做,正是考慮到文武難並具,有軍事才幹的人不一定具有治國之才,有治國之才的人不一定有軍事才幹,只是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採取不同的措施而已。對於全君臣之義,只不過是副產品。
光武帝劉秀雖然把功臣退下來,卻沒有忘記他們,而是把他們的功勞記在心裡。每當外國有所貢獻,有好東西送來,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功臣,而不是文吏,會把好東西賞賜給這些功臣。他的做法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異數,頗有可稱道處。
張珏能直言若此,說明他不僅有自知之明,還有寬廣的胸懷,清風子很是讚歎道:“張將軍坦蕩蕩,貧道感佩。張將軍儘管放心,貧道自會處理。”
清風子如此說,當然是答應下來了。在他們這些人中,只有清風子是文武全才,能文能武,有他處理民事,問題就不復存在了,眾人無不是大喜,道:“有勞道長了。”
“我們就一起向東推進,準備與廖將軍會師汴京。”張珏很是憧憬地道。
清風子點頭道:“嗯,不錯,是該會師汴京的時候了。以貧道想來,杜將軍他們也快到了。我們的行動要快點,不然就落到他們後面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