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四章 經濟對策(1),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農場、大農莊,更能促進農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現在中國的農業問題非常嚴重,由於我們的基礎薄弱,成本高,產量低,遠遠不能和國外先進的農業競爭,這是中國這幾年在農業問題上一直不向外國讓步的原因。要是在現階段,我們就向外國做出讓步,對於我們的農業來說,打擊相當沉重。

美國的大農場,科技含量高,成本低,糧食很有競爭力,我們哪裡競爭得過,在現階段,中國的農業不僅不能向國外讓步,還要繼續堅守陣地,直到競爭力提高了去了。

說起土地問題,話就長了去了,歷朝歷代都曾努力防止土地兼併,其結果卻是大量兼併。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防止兼併,分些土地給老百姓,不用多久,老百姓又沒有土地了,又回到大財主手裡去了。

這就引發了新的問題,沒有土地的老百姓只好向地主去租,地主租不租給你,就要看你交的租能不能讓他滿意了。在沒什麼科技含量的古代,農業是出了名的“靠天吃飯”,能不能有好的收成就要看老天是不是喜歡幫忙,給你來個風調雨順。

遇到好年成,地主有可能加租,弄得老百姓又沒有好處。遇到不好的年成,那就別提了,要是顆粒無收的話,地主也不會少收一粒糧食,老百姓一年忙到頭不僅沒有收成,還要欠一屁股的債。

這冤枉債是欠不得的,一欠下來就倒黴了,就會演出無數的悲劇,可能賣兒賣女賣老婆,賣親爹賣老孃都有可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還債。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好地概括了中國歷史的怪現象。就是統一幾百年,然後分裂,發生戰爭,再統一,再分裂,再戰爭,如此迴圈下來。究其原因,就是土地問題在做怪,老百姓吃不上飯了,他不鋌而走險去造反,他還能做什麼?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無論是科技還是經濟,還是文明開發程度都是世界第一。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重農抑末”,這是中國的傳統政策,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這一政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的貢獻著實不可估量,可以想象要是歷朝歷代不注視農業生產,在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裡會是什麼樣的局面。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是統治者不重視農業的話,可以肯定中國不可能有光輝燦爛的文明。

商鞅變法推行的是“功自耕戰出”,也就是說要想立功要麼莊稼種得好,要麼仗打得好,立下軍功。正是在商鞅這一政策的推動下,秦國的國民上馬是優秀的軍人,拿起鋤頭就是優秀的農夫,是以秦國戰得必勝,休戰則富足,最終統一了中國。

我一直認為,也許是秦國的成功才使得“重農抑末”這一政策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傳統政策。

然而,這一政策帶來的後果也極其嚴重,那就是對商業的不夠重視,把商人的地位貶得很低,士農工商四業裡,商業是排在最後一位,為人所瞧不起,認為商人一身銅臭。確實,商人是“無商不奸”,無利不起早,一心往錢眼裡鑽,但是商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業。

對於這種本來是為了圖利卻帶來積極後果的事情,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有一個精彩的論斷,那就是“看不見的手原理”。正是這隻看不見的手發生的神奇作用才使得原本是為了逐利的商業,卻帶來積極的後果。中國曆代王朝知道商人有錢,卻沒有對他們以足夠的重視和引導,反而採取抑止政策,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比如明朝扼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乾隆皇帝關上中國開放的最後一扇大門,使得已經在廣州相當興旺的商阜夭折了。

英國的工業革命的成功,直接的後果就是商業興盛。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沒有發達的商業,英國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產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凡塵如夢

陳小愚

望闕臺

冬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