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四章 圍殲郭侃(2),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揚,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七十四章 圍殲郭侃(2)

郭侃坐在帥案後,在油燈下讀信,臉上沒有表情,好象信上的內容與他無關似的。這信是李雋寫給他的勸降信,為了招降郭侃,李雋曾經三次親自給他寫信,要他歸順朝庭,不要再為異族效忠,他以豫讓擊衣報襄子為例婉言謝絕了。

豫讓擊衣報襄子的故事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晉國有四大家臣,就是智、趙、魏和韓四姓。其中最強的是智氏,卻給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擊敗,把他的土地也給分了。智氏有一個門客,就是豫讓,他決心為智伯報仇,幾次都沒有成功,最後他不惜自殘身體,把自己的嗓子弄啞

,身體弄殘廢,躲在橋下等趙襄子走過,準備暴起發難。

趙襄子的命不該絕,走到橋邊馬驚,馬不肯過橋,趙襄子就知道是他躲在橋下,叫下手搜尋,果然把他逮個正著。趙襄子很是奇怪就問豫讓他本來不是智伯的家臣,只是後來才投靠智伯的,為什麼要給智伯效忠?

豫讓說他智伯以國士之禮待他,他就以國士報答智伯。趙襄子決定放他一條生路,條件是他以後不再刺殺趙襄子,他不答應,趙襄子只好殺他。豫讓請求趙襄子把他的外套脫下來給豫讓砍,以此來回報智伯,趙襄子敬佩他的為人就同意了。豫讓砍過的外套上有血痕,趙襄子看見了給嚇著了,一病不起去世。

郭侃引用這個著名的典故婉拒李雋的勸降,意思是說忽必烈雖是異族,待他很是不錯,他當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就是死也只有盡忠的份。

李雋接到他的回信後,再次提筆給他寫了一封信,在信裡駁斥了他的觀點,李雋在信裡說:“豫讓沽名釣譽之徒,名雖為國士,實則國之賊也。是時,晉室危弱,豫讓不知報效晉室,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卻為一叛賊盡忠,實為虎作倀,為禍晉室。忠和明達之士,當知順逆,朝庭天下共主,蒙古實為蠻夷之人,忠和不知為朝庭盡忠,卻為異族效力,置郭氏先祖於何處?置郭老令公一世英名於何地?

“朕將提一支勁旅,渡江北伐,光復中復,收復燕雲之地,還華夏太平盛世。忠和為順,當名垂青史。若為逆,天兵到處,自當殄滅。天道浩浩,王道蕩蕩,忠和三思。”

春秋戰國之際,盛於養士之風,說是士其實是養一幫子打手之類的遊手好閒之徒,象孟嘗君居然連雞鳴狗盜之輩也養起來了,按照現在的說法他們是無業遊民,在社會上混不下去了,才去找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家混吃混喝。當主人家有錢的時人候,給他賣命,沒有錢的時候,就作鳥獸散了,孟嘗君的起落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李雋駁斥豫讓之說可謂一針見血,發人所未言,郭侃熟讀經典,尊信儒家之說,自然是不信李雋這一說法,細細一想又不無道理。信中表現出了李雋的決心,就是要光復中原,這話要是在以前說的話,沒有人會相信那個病得象快死的駱駝一樣的南宋會有這樣的決心,現在就不同了,中興之勢已成,誰都得掂量一下其中的份量。

對於這封信,郭侃是讀過多次,每次讀來都有一種讓他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觸。究竟這種感觸是什麼,郭侃自己都說不清楚,把信收進懷裡,輕嘆一聲道:“要是早三十年就好了。”後面的話沒有說,他的意思是說要是早三十年南宋出現這種勢頭,他也就不會委身於元朝,而會不遠萬里來投靠南宋,現在已經晚了。

北方淪陷已經一百多年,北方人民的反抗已經不大強烈了,很多人選擇了順從,也有很多人為一己之私而選擇了入元朝當官,郭侃,張弘範和史天澤他們就是其中的例子。當然,也有人選擇了迴歸朝庭,辛棄疾和張世傑就是其中的代表。

郭侃眉頭一挑,右手握在劍柄上,向窗邊靠去,就在這時,幾扇窗戶一下子給撞開了,跳進來八個身手極為敏捷的大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毒醫王妃總在作死

草昧菟

我的鋼鐵與雄心

一故夢西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