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與‘治’ 安全挖銀子(含35w……
顧四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統’與‘治’ 安全挖銀子(含35w……,[大唐]武皇第一女官,顧四木,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顯慶五年七月。
朝上就熊津都督劉仁軌所上‘請徵倭國事’,展開了激烈討論。
討論的議題倒不是不——拒不交出大唐的人(沒錯,百濟王子已經擁有大唐戶口了),以及阻攔大唐使登岸兩件事疊加——肯定是要的,否則如劉都督所奏,倭國強保百濟王子,必會給遼東局勢留下後患。
爭論點也不在能不能贏,朝臣沒有一個覺得這是個問題。
分歧之處,主要在於番作戰規模——是要到倭國俯首稱臣,從成為大唐屬國?還是就一場警告戰,逼令倭國交出百濟王子?
朝臣各執一詞,都有理有據。
事關軍國大事,皇帝也很慎重,令三省宰輔詳議後,再各自報上最終的意見與詳奏。
尚省下轄六部。
於是在剛剛返回京城的,尚省左僕射李勣大將軍主持下,六部內五品以上官員,全體集合開了一場大會,來統一尚省的觀點。
雖六部齊聚,但與戰事有關的,主要還是兵部、吏部、戶部三部。
工部管造器事,也算有一半牽連。
而刑部和禮部的官員,都自覺都坐到遠一點的地方去了——專業不對口,純純來旁。
姜沃是習慣了什麼會議,都要做會議記錄的。
自李勣大將軍開口,她就提筆,準備開記。
李勣叩了叩桌子,神色一如既往肅然:“首,諸位疑惑的問題——”
“何為倭國?”
姜沃:……
然她抬環顧屋內,就發現許多朝臣都在認同地點。
之後帶著一臉求,等著剛從遼東回來的李勣大將軍,講解下倭國到底是什麼國。
她重新調整了心態:是啊,時的大唐朝臣,又怎麼會關注、瞭解倭國呢?
就像時向大唐朝貢的數個西域國一樣,若是隨意拎出來一個,姜沃對其國的瞭解,也只會停留在‘這個名字有印象’的層面。
倭國在大唐朝臣心中,就是如。
於是姜沃擺心態,認真做筆記:她也要站在時大唐朝臣的角度,來看問題。
李勣大將軍簡短介紹了倭國——
“倭國,處於新羅之南的海上,依山島居。冠服頗似新羅人。”
沒了。
姜沃:……真的,好簡短啊。
而且全都以新羅作為對照組,倭國了不得破防啊。
好在,李勣大將軍想了想,又補了一句:“據滅百濟時所得的軍報,倭國的國力,應當與百濟新羅彷彿,甚至略差。”據當地軍械很落後。
到這兒,便有朝臣不解發問:“既如,倭國如何敢扣下百濟王子,截我朝使臣?”原以為倭國面對大唐這麼剛強,多得跟吐蕃、當年突厥等一個體量呢。合著還不如新羅啊?那為什麼這麼猖狂呢?
李勣大將軍搖表示不清楚。只是他也並不在意——無論原因是什麼,問題解決了就行。
來,若時滿屋朝臣,對倭國最瞭解的,真無於姜沃。
她起身要求發言。
今,她不光想讓在座六部朝臣瞭解倭國,去開發下倭國銀礦,心裡還有另外一個更要緊的構思。
李勣大將軍很痛快準了姜沃發言。
姜沃就與朝臣解釋了下,時倭國對大唐的認和態度——
不單大唐朝臣不瞭解倭國,其實時的倭國,根本也不瞭解大唐的實力!
從諸多事件分析可:時倭國的心態,是想要跟大唐平等論交,甚至覺得兩方勢均力敵,可以試著伸手搶大唐看中的地盤。
姜沃一一道來:“倭國第一次與我朝往來,是貞觀五年,譴使入朝。”
彼時帝還派出一位刺史高表仁,也去倭國回訪了一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