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喜縣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千七百三十三章,一刀傾情,安喜縣尉,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厲秋風思忖之際,只聽茅書生接著說道:“慧遠和尚心中有大智慧,建造東林寺之時,殿閣樓宇極盡巧妙之能事,而且與左近地勢相合,不只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寺院,更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堡壘。據說東林寺前面有一道山溪,若是有人想對東林寺不利,只要寺中僧眾守住山溪,即便敵人有千軍萬馬,卻也無法輕易攻過山溪。就算敵人最後攻過山溪,要想殺入寺中仍然困難重重。寺門之內是一座水塘,上面架著一座石橋,名為虎溪橋。據說虎溪橋上遍佈機關,能夠殺人於無形,一旦機關發動,橋上的人插翅難逃,不是被機關殺死,便是墜落水塘之中溺死。若是僧眾以為無法抵擋敵人,還可以放下機關將虎溪橋毀掉,斷絕敵人攻入寺院的通道。慧遠和尚如此費盡心思建造東林寺,便是擔心有朝一日天下大亂,亂兵和強盜會攻打東林寺,這才將東林寺建造成為一座堅固的堡壘,用來保護寺中的僧眾。

“自東晉之後,東林寺香火旺盛,名動江南。到了大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敕賜增修,並賜寺名為太平興龍寺,號稱中原佛教八大名剎之一。此後大唐朝廷一直對東林寺甚是關照,當地官府也對東林寺高看一眼,幫助東林寺擴張規模。到了大唐大中年間,東林寺殿廂塔室,亭臺樓閣多達三百餘間,藏經閣收藏經書一萬餘卷,寺中僧侶約數千人,規模龐大,世稱萬僧之居。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叛軍和強盜蜂起,到處燒殺搶掠。東林寺名聲極大,自然被叛軍和強盜覬覦,屢遭兵火之災。雖然寺院勉強得以儲存,但是殿堂樓閣損毀極多,規模與大唐年間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趙匡胤建立宋朝,天下始得太平,東林寺得以復興,並且規模比以前更大,據說殿堂達到千餘間,僧眾約有三千餘人。宋朝名士陸游曾經寫過一首叫作遊廬山東林記的文章,稱東林寺‘皆極天下之壯麗,雖閩浙名藍所不能逮’。後來韃子佔據中原,東林寺終於毀於兵火,不復往日風光。”

茅書生說到這裡,略停了片刻,這才接著說道:“我講述許多東林寺的陳年舊事,那是因為東林寺與白蓮教有極深的淵源。慧遠和尚創立蓮社,宣講淨土宗佛學,蓮社弟子幾達數十萬人,行蹤遍及天下。其時雖然沒有白蓮教之名,但是蓮社已經成為一大教派,不只在中土叢林之中首屈一指,在官場和江湖之中也是一大勢力。

“到了唐朝中葉,安史之亂過後,大唐由盛轉衰,皇族、貴族、官吏、百姓俱都心生惶恐,世間妖孽叢生,邪魔外道橫行無忌,來日大難,就在眼前。當其末世之時,許多名士追憶魏晉遺風,尋求避世之途徑,位於廬山險要之地的東林寺,便成了這些名士躲避世俗險惡的好去處。而東林寺正是蓮社的根基所在,這些名士進入東林寺,看到慧遠和尚留下來的佛經精義,無不佩服之至,紛紛加入蓮社,既修習佛法,又修心養性,蓮社因此越發壯大,名噪一時。如當時的大名士白居易曾經到東林寺一遊,親眼看到蓮社興盛,甚是敬服。他在春遊二林寺這首詩中寫道,下馬二林寺,翛然進輕策。朝為公府吏,暮作靈山客。身閒易漂泊,官散無牽迫。緬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適。

“白居易詩中提到的十八人,就是蓮社十八賢,為首的賢者便是慧遠和尚。蓮社十八賢都是名噪一時的大名士,在官場和民間舉足輕重,從中可見蓮社威名日盛,勢力不僅限於叢林寺院,還擴張至官府和民間。後來又有一位大名士曹汾到了東林寺,寫下了一首去東林寺詩,詩云峰頭不住起孤煙,池上相留有白蓮。塵網分明知束縛,更須騎馬別林泉。這首詩中的白蓮二字,指的就是蓮社。可知在大唐中葉之後,已經有人將蓮社稱為白蓮社了。

“不過在大唐年間,蓮社雖然勢力龐大,但是並未集結成為宗門,更不是佛教教派,只能說是一個集合了釋門高僧和儒門名士的流派罷了。直到大宋年間,朝廷壓榨百姓極為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武元上官蒹葭的小說全文免費閱讀無彈窗

無敵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