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9章 兵馬俑,骨灰罐,六玉祭,鑑寶無雙,青木赤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讓他們吃驚的,不光是位於中央的巨大石雕像;映入眼簾的顯而易見之物,還有整齊排列的兵馬俑!
這個騎馬將軍形象的尉繚石像,是正面衝著墓門的,就在他身後的半圓區域內,則跟隨者大量的“兵馬”。
有持矛站立的步兵,還有半蹲拉弓的射手;有馬拉的戰車,還有騎馬的將領······
這些兵馬俑,嚴格來說不能叫“俑”,因為不是陶製的,而是石雕!體量如同中等身材的常人。
“這得多久才能全部雕成啊?”吳奪忍不住感嘆。
這些石雕兵馬的石材,怕也是在開鑿這個“小廣場”空間的同時就地取材。
吳奪又想到了外面那條長長的墓道,那些大石塊和石條,不會也是從這裡來的吧?
從這個“小廣場”空間的大小來看,鑿出來的石料差不多也夠用。
“尉繚居然是一個將軍形象。”吳大志對此也有點兒出乎意料。
“尉繚可能是文武雙全,而且他在列陣方面,也有不小的建樹。”寧霜遠遠指了指尉繚身後的“兵馬”,“尉繚曾經提出,在列陣時,士卒應該有‘內向’和‘外向’,有立陣還有坐陣;陣法錯落,指揮得當,殺傷力更強······”
聽了寧霜說的,吳奪不由又看了看石雕兵馬的“佈陣”,好像還真是有些門道。
······
六人在門邊站了好一會兒,一來是對“兵馬俑”有些震撼,二來也進一步觀察了一番全部的情況。
尉繚石像和石雕兵馬,是最為顯眼的,但是它們卻是在“後半場”,並不是“小廣場”的全部。
這裡的地面大致是個圓形,圓形中心是尉繚石像,身後的半圓區域排列著石雕兵馬。
而“前半場”的半圓區域,也有佈局,只是相對不那麼顯眼。
眾人走上前去。
“前半場”半圓區域裡,有五個“小圓”;確切地說,是五個圓形的石砌池子。
每個石砌池子的壁高一致,高度在一米左右,沿著場地前部的圓形弧度內側等距排列。
最中央的正對尉繚石像的池子最大,直徑得有三米左右。在它兩側的四個,直徑則只有兩米左右。
眾人先是圍到了最大的圓形池子前,因為壁高只有一米,所以直接俯視即可。
直徑三米的圓形池子,壁高一米,但是池內深度,卻只有半米左右,底部是“墊高”了。
這個“墊高”,實際是在底部雕塑挖刻出了山川河流的形態。
而在“山川河流”的中間,也就是池內中心,則是一個直徑兩尺左右的圓形小臺子。
小臺子上,安放著一個陶罐。
這個陶罐高約一尺,最大直徑也在一尺左右。頸部帶三圈弦紋,圈足處帶一圈回紋。
這個陶罐的形制,在戰國到秦朝時期是很少見的。
首先體量大、線條優美、不易燒製;再者,那時候的陶器上,一般沒有這種雕刻紋飾;還有,這個陶罐是帶蓋兒的。
不僅帶蓋兒,蓋面上還有雕刻的雙線圈,雙線圈中央又是垂直的兩組雙線,將蓋面分成扇形的四部分。
這四部分當中,還各有一個陰刻的字,字是小篆,不難辨認,連起來能讀:億年無疆。
這裡頭的“億”,和現在表達的數目不太一樣,當時應該是以十萬為億。這裡用“億年”,可能就是為了表達一個比萬年更長的意思。
這個陶罐是灰陶的,行動組的六人都能輕鬆辨識,因為秦始皇兵馬俑也是灰陶的,一般無二。
其實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灰陶和紅陶,就是灰磚和紅磚嘛,老建築多是灰磚,年代近的多是紅磚。
灰磚比紅磚貴,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