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蘋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八四章 辭別,代晉,大蘋果,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伎的哀婉橫笛之聲輕輕打著拍子,開口緩緩而唱。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坐看灞河岸,楊柳鬱婆娑。
清風如我意,伴君常隨身。
此去重山遠,萬里雲水隔。
唯願秋鴻起,送聲到江東。”
苻朗唱的是樂府古曲,曲調蒼茫古樸,但曲詞卻情真意切。一曲唱罷,伴隨著婉轉的笛聲和樂聲,當真是令人動容。
李徽微笑起身,端起桌上的第三杯酒一口乾了,拱手向苻朗作了一揖。苻朗依舊在唱著此曲,只是拱手還禮。
李徽緩步走出長亭,來到橋頭。周澈等人都站在路上等待著。李徽一擺手,鄭小龍牽著馬過來,將韁繩遞給李徽。李徽接過,翻身上馬。
“上馬,回大晉。”李徽喝道。
周澈點頭,沉聲下令:“上馬,回大晉。”
所有人翻身上馬,車伕趕起大車,車馬粼粼,沿著長安東馳道而行。走出很遠,李徽依舊能聽到灞橋橋頭傳來的嘹亮的竹笛之聲。
……
從長安出發,眾人心情都很愉悅輕鬆。順著長安東馳道一路往東,當日傍晚便已經脫離京兆府所轄,抵達司隸所屬的華陰縣境內。
本來一路南下,往襄陽荊州方向,取最近的路線進入大晉境內。但是,考慮到梁益二州已失,襄陽一帶正是荊州軍統秦軍對峙作戰的區域。如今雖和議達成,但肯定還是劍拔弩張的局面。穿行這樣的地區實屬不智。
再者,這一趟行程都是在趕路,天氣炎熱,心情緊張,來時便沒有好好的欣賞中原風物。現在和議達成了,一切順風順水,李徽想帶著眾人去看看黃河,也算是欣賞一下風景。
再加上這一路都是馳道,車馬行進也輕鬆愉快些,所以便決定往東而行。到了潼關之後,看到了黃河,之後再往南迴大晉。其實也繞行不了多少路程。
當晚於華陰縣內紮營,次日一早,車馬繼續前行,道路已經變得不太好走。但沿途景色壯麗。南方,秦嶺山脈逶迤綿延,彷彿是隔絕南下的屏障。而前方,崤山的連綿山峰在前,彷彿有擋住了往東的去路。馳道便在上下起伏的之中往前延伸。數次都以為前方無路了,但馳道還是綿延向前。
眾人皆讚歎不已,連趕路的疲憊都已經置身於外了。要知道,眼下眾人走的這條路,便是東出關外之路。先秦之時,另外一個偉大朝代,真正的大秦帝國的兵馬,便是從這條路東出函谷關一統天下的。
雖然那已經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了,但這條通向關外的道路卻是和當初秦國人走過的那條路是同一條。
在趕了一天的路之後,在夕陽西下時分,終於聽到了遠處傳來的低沉的隆隆水聲。前方探路的護衛趕回來稟報說,前方高崖之下,便是一條大河。那大河從北往南而來,轉折往東而流。前方的道路更加難走了,因為都是溝壑山坡,崎嶇之極。
李徽知道,已經到了黃河邊上了。這一帶黃河是河道東側幾字彎下來的,所以在此處形成一個巨大的轉折。之後便基本上是往東而行。此處正是轉折之點。
此處地勢之險要,北側有大河滔滔,南側有崇山峻嶺,著名的崤函古道就在前方,沿著黃河南岸的山嶺之中依著地勢而行的古道,便是最為險峻之處。這裡有潼關關隘,往東是函谷關,都是扼守關中要道的雄關。
李徽當即下令,在道旁尋找平坦之處紮營。眾人紮營之時,李徽帶著阿珠在周澈的陪同下策馬往前行了數里,上了一道高坡。
然後,在最後一道夕陽的光芒照耀下,李徽看到了那條如蒼龍一般盤旋東去的大河。滾滾河水從北而來,匯聚支流之後轉而往東滾滾而去。河水在夕陽的餘暉下閃耀著士黃色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