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章 唐高宗李治:從文弱太子到一代雄主,古代歷史著名人物,楓之羽,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樂書》等,並秘密參與審議百官奏疏,以此分奪宰相權力,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執政基礎。
六、因病去世
進入永淳二年(683年),李治前往新建成的奉天宮準備封禪中嶽嵩山,但因病未能成行。不久,他意識到自身健康狀況嚴重惡化,便詔令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並安排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輔佐。隨後,李治病情加劇,回東都洛陽後已無法接見宰相以下的大臣。
同年十二月,改元弘道元年,李治在宣佈赦免詔書時,因身體虛弱無法登馬出行,則召百姓在殿前宣讀了這份象徵寬恕與希望的詔書。在十二月丁巳日(公元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李治在東都貞觀殿去世,享年五十六歲。遺詔中指示,七日後將靈柩裝殮,由皇太子李顯即皇帝位;同時要求陵墓建設務必節儉,若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武則天處理決斷。群臣上諡號為天皇大帝,廟號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高宗安葬於乾陵。直至天寶十三年(754年),李治的諡號又改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七、結語
總體來看,唐高宗李治是一位內修法治、外擴疆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唐代盛世發展的皇帝。儘管其個人性格相對溫和,有時顯得優柔寡斷,但他在位期間,國家治理得當,社會秩序穩定,文化繁榮,外交關係活躍,展現了卓越的治國才能。然而,後宮干政問題也折射出他在權力平衡方面的不足,這也是後世對他褒貶不一的重要原因。無論如何,李治在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他的統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