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月傲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6章 日軍反攻(十一),抗日之鐵血使命,滄月傲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相比於妹夫看到的慘像,山田乙三看的要更深刻一些,他幾乎從德國此時的處境看到了這個曾經強大到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的未來了。
可以想象到,德國政權崩潰已經成了定局,德國必然要比日本更早屈服。
對於這個結果,山田乙三大將心裡是五味雜陳。
作為一個德粉,山田乙三非常崇拜德國以及他的領導人希特勒,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在研究德國,甚至於還得出了德國在歐洲戰場必勝的結論。
但是從現在來看,日本方面過高的估算了德國的國力,也極大地低估了美國的戰爭潛力,所以戰爭進行到現在是必然的,失敗似乎已經不可避免了。
儘管這個結論令人難以接受,但事實如此!
柏林無法為它的三百萬人口提供足夠的避難所,因此這些地方通常都會人滿為患。在主要的通道、休息大廳和臥房裡,空氣汙濁不堪,天花板上不斷有水珠滴落。
地鐵站結構複雜的地道原本只能容納1500人,而通常都會有超過三倍於此的人擠在裡面。
人們用蠟燭來檢驗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當地面上的蠟燭熄滅時,大人們會把孩子們舉過肩膀。當放在椅子上的蠟燭熄滅時,就已經開始達到撤離標準。當第三根也就是大約與下顎等高的蠟燭噼啪作響時,掩體裡的人必須要全部撤離,不論此時的空襲有多麼猛烈。
柏林有三十萬體格強健的外國勞工,他們的衣服上都有一個能夠標識他們國籍的字母,這些人是絕對禁止進入地下掩體及防空洞的。
這是納粹政策的一種延伸,為的是防止這些人與德國人混雜在一起,但政府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拯救德國人的生命。
被強迫參戰的勞工,尤其是東部的勞工,大部分已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遭到圍困,他們已經被當成了犧牲品。
然而許多外國勞工,無論他們是被強迫還是自願入伍都更願意待在那裡,因為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
而其他的外國勞工,比如那些在柏林郊外的兵工廠勞作的人們,只能在菲德烈街車站深處用報紙和劇本來建造他們自己的避難所和波希米亞亞文化群。
他們的情緒隨著紅軍的逼近而日益高漲,而那些剝削他們的人卻正相反。大部分德國人在看到這些外國勞工時心中都充滿了惶恐,他們將這些人視作“特洛伊木馬”,只要敵人的軍隊逼近這個城市,勞工們就會開始他們的攻擊和報復。
柏林人的內心埋藏著深深的恐懼,這是由於他們的祖先曾經受到過來自東方的斯拉夫人的入侵。恐懼很容易化為憎恨,隨著紅軍的逼近,戈培爾也在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他一再地宣傳,去年秋天紅軍在侵佔內默爾朵爾夫這個東普魯士東南角小城時,是如何殘暴地對待那裡的居民的。
德國已經完了,這是山田乙三的判斷,也是外界所有可以接觸到德國情況人的共識。
這個結果令人唏噓,1933年,希特勒就任帝國總理,1936年宣佈重振軍備的“四年計劃”,決定迅速把軍隊從10萬人擴充到100萬人。隨後日、德簽訂**國際協定,昭和15年9月,日、德、意簽訂三國軍事同盟條約,奠定了德國軸心國老大的位置。
當時,日本高度評價德國的作戰能力和國力。那時不是今天那樣能充分了解世界各國內情的時代,只能綜合外交機關和駐外武官等提供的情報作出判斷。日本國內在討論德、英誰強大時,德國派佔壓倒優勢。
昭和15年秋從德國回國的駐德武官評價德國說:“美、英不能算強大,德國才最強大。”參謀本部第2部的美英組和德國組在評價德國方面雖有所不同,但當時大多數人相信德國的力量是強大的。
事實上,德國在1940年4月9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