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月傲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4章 利刃出鞘(二),抗日之鐵血使命,滄月傲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鹽有著多種用途,不管是民用還是工業使用都極其的廣泛,尤為重要的事,鹽還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古語云:“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可見鹽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中國的鹽業專賣政策,起源相當早。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管仲治理齊國時提出來的“官山海”政策,即主張由國家壟斷經營鹽業、礦產以及各種山林資源。

再往下,就是漢武帝時期,桑弘羊為漢武帝構建的國有經濟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正是鹽鐵官營。

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一個主要原因是壟斷利源,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用於填補常年對匈奴戰爭的財政漏洞。但還有一個原因鮮為人知,那就是要限制大商人和地方豪強的勢力,防止他們成長為鹽鐵鉅富,重演漢初七國之亂的悲劇。

所以,鹽鐵專賣從一開始就帶有國家控制的雙重目的:不僅是中央與地方豪強、富商巨賈的經濟利益之爭,同時也是政治控制的一個重要手段。

只不過,經濟控制和政治控制,歷史越往後走,前者越發掩蓋了後者。

唐代理財大師劉晏對鹽法進行完善,改為“民制、官收、官賣、商運、商銷”。劉晏的改革,最大的不同是引入了商人的角色:政府只負責從鹽戶手中收購食鹽,再轉手賣給鹽商,中間的差價就是國家的財稅;至於後面的轉銷環節,政府抽身出來,直接交由商人去辦。

這雖然也是國家專賣制度,但政府大包攬的程度相對有所降低了,於是帝制時代叱吒風雲的鹽商階層便出現了。

在清政府時期,鹽稅作為清政府財政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始終佔到帝國財稅的1/5以上。就道光年間而言,每年全國鹽稅大約750萬兩白銀,比全國任何一個省的田賦收入都要高。

而其中,又以兩淮鹽稅為最大宗,政府每年從這裡獲取的鹽利超過400萬兩,對此,曾任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的陶澍說過:“東南財賦,淮鹺最大,天下鹽務,淮課為最重。”

正因為如此,兩淮鹽務從戰爭爆發之後一直就是中日兩國以及日軍和偽政權利益爭奪最為激烈的地方。

這段時間,位於海州的鹽務局裡氣氛非常的緊張,鹽務局長下野靜夫和副局長馬儒學眉頭緊皺,鹽務局的一干業務骨幹也都戰戰兢兢的,猶如寒風中的鵪鶉一樣。

“八嘎,都這麼多天了,你們竟然連一個走私犯都沒有抓住,簡直荒唐!”下野靜夫一臉憤怒的吼道。

儘管他的語氣不善,臉色也有些猙獰,但不管是馬儒學還是其他人都從下野靜夫的語氣裡聽出了絲絲恐懼和不安。

“太君,不是兄弟們不賣命,而是那些私鹽販子實在是太狡猾了,兄弟們多方打聽都無法摸清楚他們的進貨渠道和銷貨渠道在那裡,派出去的緝私隊也被人盯得死死的,我們的人還沒到對方就撤了,每次行動都是無功而返!”馬儒學沉聲道。

“飯桶,統統地飯桶,你們知道嗎,今年的鹽稅比去年非但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少了五分之一,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什麼?”

“意味著我們的腦袋隨時可能被摘掉!”下野靜夫怒聲說道。

“不...不會吧,這鹽稅減少和兄弟們沒有什麼關係啊,上面就算是怪罪也不能牽扯到兄弟們頭上吧!”馬儒學面帶驚訝地說道。

“哼,鹽稅為什麼會降低?”

“這...這個應該是多方面的因素吧,一方面是戰爭的破壞,導致大量的場口被毀,另一方面是自然災害,海水倒灌,使的鹽場損毀嚴重,產量下降...”

“八嘎,這樣的話去年拿來糊弄方面軍司令部或許還能說得過去,但是今年恐怕不行了!”

“這是為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混在古代當軍閥

白色孤島

大宋那些年

墨尚花開

三國:本想做忠臣,為何逼我造反

不要虛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