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月傲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3章 撤還是不撤?,抗日之鐵血使命,滄月傲天,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危險,進而做出有利於國軍的決策。

縱觀八年的抗戰,我們經歷了最初混亂且令人絕望的防禦階段,武漢會戰後戰爭進入了拉鋸、膠著期,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最後又歷經了戰略反攻階段,直至勝利。

綜合看來,在武漢會戰之前,抗戰由全面被動的防禦抗戰,很快扭轉成相互膠著的相持戰爭,即有中國國防計劃的縝密、科學,也有日軍“下克上”及軍部、野戰軍和外交的重重矛盾形成內耗,使得日軍對華侵略的戰略方針紊亂等等諸多原因。

按照1935年底開始醞釀的《國民政府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以及該計劃修正案,中國以“後退,相持,反攻”的抗日大戰略,在抗戰最初就已經成熟。

抗戰爆發後,國軍貫徹的也非常堅定、明確。

按照這個計劃,戰端開啟中國將以重慶為堅決抗日之陪都。

接著國軍誘使日軍主力逆長江仰攻,靠長江水系消耗日軍絕對領先的火力、機動的優勢。化解日軍由盧溝橋事變後,主力由華北南下、西進,俯衝江淮、川陝,繼而走上元蒙滅南宋的戰略路線的威脅。

這是工業、物資、戰力巨大懸殊現實下,中國能夠爭取抗戰最後勝利而不得不做出的痛苦選擇,直到現在認為這也是唯一有效的選擇。

只不過這樣的選擇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死亡和鮮血,而這期間最重要的便是兩場戰役——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

淞滬會戰和配合淞滬主戰場的忻口會戰,經過國軍共同的努力,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的主要戰略目的基本實現。認為在戰略上,淞滬會戰和忻口會戰在戰略層面上確實是有效抵禦和消耗了日軍,為中國抗日換取了先機的會戰。

在戰略層面上,現在回顧淞滬會戰和忻口會戰,無疑都是中國軍隊在付出戰役慘烈犧牲後,搶得抗戰先機的戰略勝利。

斷章取義,掐斷抗戰歷史,選其區域性,由此指責當年抗戰重要戰役不力不當,非常背離起碼的軍事邏輯。

而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最重要的一戰便是徐州會戰,這可以說是戰略防禦階段和戰略相持階段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如果說淞滬會戰和忻口會戰,中國軍人以慘烈的戰略、戰術犧牲,換取了對日作戰的寶貴先機,那麼徐州會戰暨臺兒莊會戰、徐州大撤退,則是徹底斷絕了日軍侵華主力由華北南下、西進,俯衝江淮、川陝的戰略進攻計劃。

這次大會戰,華北和華中日軍勞師遠襲,既沒有取得戰略上的主動,甚至興致勃勃的日軍在戰役也喪失主動,損兵折將,兩個主力甲種師團被痛毆,潰不成軍。

以至於日寇都不得不哀嘆:“實在是日俄戰爭以來,日本皇軍最大之恥辱。”。

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成功破壞了日軍華南軍和華北軍會師,以徐州向西作戰的戰略企圖。

之後,徐州會戰參戰中國軍隊,還完成徐州大撤退,這是世界軍事史上的戰略和戰役勝利。

最主要的是中國軍隊在大撤退中,再也不是盧溝橋事變後華北、山東的潰逃;當然也不再是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南京會戰後,撤軍演變成潰亂。

整個徐州大撤退,中國軍隊有條不紊,各行其道,相互掩護、配合——這出乎日軍意外,也讓很多為之牽心掛肚的高階將領們萬分感懷,堪稱為國軍的一次新生。

可以說徐州會戰和徐州大撤退,淬鍊出一支中國抗戰的主力軍。

正因為如此,李國耀不想因為自己的出現而改變這種有益的進化,他不想因為自己在南線擋住日軍的幾個主力師團而讓國軍高層以為自己有了和日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本錢。

所以李國耀決定按照戰區長官部的命令後撤,他就是要讓國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進擊的大明鐵騎

省墨

幹宋

任鳥飛

我生活在初唐

江中小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