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可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93章 王皇后與之有關?,錦衣鎮山河,肥胖的可樂,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安點點頭:“六爺說的沒錯,千秋萬代厭勝錢,每年戶部都會鑄造兩百枚,貢到內承運庫來。”
賀六問道:“據我所知,自永樂年起,寶泉局就有鑄千秋萬代錢,貢到內承運庫中的規矩。兩百多年,積攢下來總有四萬多枚了吧?王公公那裡,可有底子,準確記錄了數量?”
王安道:“貢品自然是有底子的,走,六爺,你們跟著我,去一趟內承運庫。我將底子拿給你們看。”
賀六等人,來到內承運庫。
王安的徒孫李進忠,忙不迭的走了上來:“奴婢見過王公公、六爺。”
王安道:“免了吧。”
賀六笑道:“上回見李小公公,你還穿著八品支應服色,這麼快就換上正七品服色了?”
李進忠道:“全憑王公公提拔。”
王安笑道:“我現在給李進忠改了名字,讓他隨他乾爹,姓魏。他現在的名字,叫魏忠賢。”
轉頭,王安又吩咐魏忠賢:“你去咱內庫的賬冊房,找出歷年存放寶泉局千秋萬代錢的賬冊來。”
魏忠賢道:“是,王公公。”
不多時,魏忠賢捧著一份賬冊,回到了王安面前。他跪倒,雙手將政策呈給了王安。
王安翻了翻,對賀六說道:“六爺,賬冊上記得很清楚。內承運庫這邊,共存有四萬一千兩百枚千秋萬代錢。”
賀六道:“勞煩王公公,派幾個小公公跟之禎、思恭、楊萬他們,一起點驗這批千秋萬代錢的數量。”
王安對魏忠賢說道:“你挑十個機靈的,跟王同知、楊鎮撫使、駱千戶,好好查點下銅錢數目。”
魏忠賢拱手道:“是,王公公。”
手下的人忙不迭的查點所存銅錢的數目。王安則領著賀六,來到內承運庫管事牌子值房喝茶。
賀六問王安:“王公公,這兩年天下太平,國庫充盈。內承運庫這邊,應該替皇上存下了不少的銀子吧?”
王安嘆道:“唉,本來,內承運庫存銀的事兒,是不能說與外臣聽的。可六爺是咱自家人。我無須對你藏著掖著。萬曆十四年以前,國庫再充盈,也跟內承運庫無關。皇上從未下旨,呼叫國庫的銀子充實內承運庫。可萬曆十四年之後,皇上跟言官們賭氣。每年都要呼叫國庫一百萬兩銀子,充實內庫。”
賀六驚訝道:“每年一百萬兩?三年就是三百萬兩。皇宮的開支雖大,可皇上卻不像先皇嘉靖爺那樣,廣修道觀、廟宇。這麼多銀子,花的完麼?”
王安道:“花不完的!皇上躬勤節儉,御膳不過四個菜一個湯,四季常服不過八套。陳太后、李太后、王皇后,亦都是勤儉之人。內承運庫除了從國庫調銀子,還有別的進項。現在內庫裡,存了四百多萬銀子,因受潮,都長了毛!按理說,內庫銀子多了是好事兒,可我這個內承運庫的管事牌子卻高興不起來吶。”
賀六問:“為何?”
王安道:“戶部的王國光老尚書在任時,曾對我說過。錢如流水,流水不腐。國庫、內庫的銀子太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兒。存在庫裡的銀子,跟一堆笨鐵沒什麼區別。只有銀子花出去,花在百姓身上,那才能造福黎民眾生!”
王國光被後世稱為明代第一經濟學家。他早就琢磨透了財政赤字與財政盈餘都不宜過大的問題。
賀六思忖片刻:“王老尚書說的很對啊。銀子堆在庫房裡,長了毛,這對百姓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王安道:“誰說不是呢。我以前掌著東廠,東廠的耳目們稟報,民間早就有傳言,說當今皇上貪財好貨。其實,我心裡清楚,皇上不是貪財,而是藉著銀子的事兒,跟言官們賭氣!言官們勸諫皇上,不要呼叫國庫銀充實內庫,皇上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